本报通讯员 叶飞 报道
本报讯 春回大地山河秀,万物复苏神州暖。春节过后,东港大地上处处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日照中心项目现场,两栋150米高的写字楼封顶,项目主塔年内也将奠基开工,东港楼宇经济将再添新动能;山东汇丰电子、日照锦湖金马等企业皆已复工,工业企业生产开工就已“加速跑”;日照衣锦浣香的各处工厂流水线上,一件件衣物在工人行云流水般洗护操作下焕然一新,现代服务业峥嵘发展……
在这万物竞春、百业俱兴的时刻,东港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紧扣“三区同建、三个前列”的目标任务,总结了去年工作,分析了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了今年工作。今年全区经济工作总的思路是聚焦动能转换、最优环境、动力活力、共同富裕四个方面,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
东港区将聚焦动能转换,做好产业发展“加法”文章。今年是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年,东港区将狠抓“三个坚决”,坚持“扩增量”与“优存量”并举,做优做强“十强”产业。突出发展城市经济,抓好产业培育、服务管理和政策扶持。针对新兴产业成长的特点,在拉长“产业链”上下功夫,真正实现从“建平台”到“上台阶”的转变。精心培育工业经济,提升工业园区能级,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突出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推动工业发展量质并进。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充分发挥好中心区资源聚集、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优势,强化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郊区延伸,强化产业基础,做足做好城乡接合区域产业振兴文章。深入推进乡村振兴,重点聚焦产业振兴,发展农业产业,抓好乡村建设,激发农村活力,在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上持续发力。
东港区将聚焦最优环境,做好改革攻坚“减法”文章。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创新力。东港区将拿出最大的诚意,把企业和群众满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聚焦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勇于挑硬担子、啃硬骨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打响两张“名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抓好流程再造、政策落实和法治规范,在审批最简上创新;加快数字化变革,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加大数据归集和便民惠企应用场景开发力度,赋能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催生新动能、增创新优势,在数字应用上创新;抓好清洁能源利用,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发展,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在绿色转型上创新;严守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底线,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安全发展上创新。
东港区将聚焦动力活力,做好融合发展“乘法”文章。东港区将综合运用系统思维,推进创新、项目、消费、外贸联动协作、提升共进,加快产生“倍增效应”,力争在创新驱动上、项目招引推进上,在促消费和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塑造全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推动科技型企业研发平台有效覆盖和“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确保年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理念,集中资源力量,全力抓项目招引、项目推进和要素保障,形成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浓厚氛围,培育更多发展新动能。加快8处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投资17亿元;实施商品消费促进、服务消费提质、农村消费升级、城市消费扩容四大工程,支持发展电商经济、首店首发经济;确保美茵兹等3个外贸固稳提质行动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5.6亿元以上;鼓励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培育发展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确保实际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以上。
东港区将聚焦共同富裕,做好民生保障“除法”文章。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东港区着力做好“除法”,强化社会保障、均衡教育资源、增加公共供给,在全力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上下功夫,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实施农民工就业“安心工程”,开展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全力实现农民工工资三个“动态清零”,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救助、优抚安置等保障政策,全面兜牢民生底线,突出“一老一小”,实施养老托育拓展行动,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和儿童友好型城市。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力争新增学位7000个以上,全面从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双减”和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持续抓好课后延时服务、集中配餐等教育实事,综合推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力争年内建成安置区楼房1.36万套,在建安置区年底全部建成,新建城市书房3处,全面构建“15分钟阅读圈”,高标准做好第25届省运会服务工作,承办好12项赛事,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时间镌刻崭新年轮,岁月书写时代华章。新的一年,东港区将紧扣“三区同建、三个前列”的目标,抢抓机遇,大力弘扬“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以分秒必争的姿态,在现代化海滨强区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开创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