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生态“智”理强基固本 创新赋能“底气十足”
——日照“生态立市”之智慧环保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媒体记者 许晓 隋言晨 通讯员 王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日照市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市美誉度持续提升,绿色发展的“底气”十足。
  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景,离不开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抓环保的担当与付出。日常监管和治污攻坚中,环境问题点多面广,责任部门千头万绪,难在统筹施策、科学治污、精准治理,在“数字化”深刻变革的各行各业的新时代,“智慧环保”成为日照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手段。
  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生态“智”理、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在全领域推进监管数据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整合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企业在线监控等数据信息,研发“环保通”监管平台,实现全域治污“一张图”、精准管控“一网通”,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打好升级版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打造“智慧环保”监管平台 让数据“应接尽接”
  在市生态环境局监控办指挥大厅,每秒约9700条生态环境数据实时接入,各种数据应有尽有。
  原本分散的业务数据,如今都接到一处“环保大脑”———“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环保监管系统,目前已集成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出租车走航、微站监测、湾长制、机动车环检、机动车遥感、水环境、高空瞭望、电量监控10个模块。数据“化零为整”才能“攥指成拳”、有力出击,如今的生态环境局一改往日的“分线作战”,开启了系统发力的“智慧环保”新纪元。
  环境空气质量模块接入5个国控站、6个省控站、4个县级站、45个乡镇站数据,每个月分别对各区县、各乡镇进行排名,奖优罚劣,进一步压实蓝天保卫战的属地责任。污染源模块接入291家重点企业634个在线监测站点污染源在线数据,企业污染情况实时在线监控、全面掌握。高空瞭望模块接入103处生态环境高空点位视频以及共享的169处森林防火高空点位视频数据,秸秆禁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我市已实现了第8年连续“零火点”。
  出租车走航模块接入199辆监测车的走航数据,每台出租车如同一个移动监测站,道路扬尘污染情况一目了然,市生态环境局将该数据接入大数据局,并与市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电台进行数据共享,实时播报,督促相关责任方加大道路保洁力度。微站监测模块接入188个微站监测数据,动态掌握污染传输情况。
  湾长制模块接入2个市级湾长、11个区级湾长、15个近海域监测数据、5个入海河流监测数据,为守护好碧海金沙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实现科技护海。水环境模块接入2个国控水站、11个省控水站在线监测数据,对断面水质进行监测,助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机动车环检模块接入48家机动车环检机构检测数据,全年开展现场检查200余家次,线上监管260余次,发现60余家次存在问题110条,严查企业弄虚作假。机动车遥感模块接入5个遥感点位监测数据,全年共监测重型柴油货车381万辆次,并实现了与公安和交通运输部门的数据共享,联查联动严厉打击尾气超标问题。
  “2022年12月21日,用电监控显示,某企业治污设施未开启,及时告知企业要求反馈,必要时开展现场检查。”市生态环境局在电量监控模块接入740家企业3886处产污监测点以及1444处治污监测点用电监控数据,基本实现了钢铁、水泥、火电、铸造、塑料及石材加工等重点企业的全覆盖,相当于给排污企业套上了生产设施、治污设施必须同步运行的“紧箍咒”。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对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布下“天罗地网”,切实提高了环境执法效能。
  原本不同的业务模块,全部汇聚一体、系统分析、集中呈现,为环境信息化监管“固本强基”,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最坚实的数据保障。各区县在“智慧环保”方面,也自选动作,成效显著。
  让污染源“一企一档”,东港区生态环境分局开发建设了环境执法监管系统,企业的排污许可、危废管理、环境应急等信息在线“一档”可查询,对全区污染源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环境问题整改由现场核查调整为线上审核,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环境监测、执法、治理各个环节更加系统化、精准化、智能化。
  岚山区生态环境分局开发“生态环境智慧管控平台”,整合全区36家单位的258个点位、岚山化工园区117项有机物、13条重点道路80个扬尘监测点位和39处空气微站数据,实现在线实时监控和分析预警,全方位织密空气监测网络,建立问题“交办—整改—督导—复查—销号”闭环工作机制,构建岚山“智慧环保”新格局。
  莒县与市生态环境局协商共建“市县一体”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微信群线上交办平台作用,由市聘第三方“雷达交办”APP直接交办扬尘污染问题,县专班办针对突出问题加大巡查力度,实行群内交办、督导全过程公开,接受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线上监督,强化督导问责,推动整改落实,提升莒县“智”理质效。
研发“环保通”监管平台 环境问题“一网通办”
  “在智慧监管方面,不断推动环境监管的精准化、环境决策的科学化、环境服务的便民化。”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君表示,要实现数据整合归集,确保环境问题“一网通办”,而不是单线数据的“散兵作战”。
  2022年6月,市生态环境局上线“环保通”监管平台,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强化跟踪督办、排名考核,充分调动各级各责任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环保通”整合设置六大板块,实现了科技治污“一网通”。“环保随手拍”板块接收市民举报的环境问题;网格员巡查板块接收现场巡查发现的环境问题;“高值案件”板块接收监控发现的空气站、微站数据高值问题;“高空瞭望”板块接收通过视频监控发现的环境问题;“重点污染源”板块接收企业自动监测数据小时均值连续超标3小时以上的情况;“用电监控”板块接收监控到企业生产设施或治污设施用电异常时长超过4小时的情况。
  “环保通”运行主要包括信息上报、案件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案件结案六个阶段。以高值案件为例,在收到问题后,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上报,指挥中心随即进行案件审核,然后转办至承办部门,现场核实、排查高值原因,现场办理案件并反馈处理结果,才可以结案,全流程实现闭环管理。目前六大板块共计受理案件13945件。
  “环保通”让数据广泛“动”起来,让查案充分“通”起来,让责任切实“担”起来。平台计分主要包括处置率、按期处置率、返工率、超期未处置案件、延期(挂账)率、负面清单等6项内容,实行百分制量化评分,并进行月度排名,排名对象主要包括7个区县、功能区和22个责任部门、单位。通过考核排名,有力推动环境问题及时查处,压实各方环保责任,调动最广泛的力量“向污染宣战”,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全市总动员”。
上线“环保随手拍” 举报可享“红包”奖励
  “环保通”有效推动了问题的查处办理,有力促进了各部门的担当履职,“环保随手拍”则是发动市民广泛参与、合力治污的一把“利剑”。
  “兖州路与海曲路有工地扬尘污染。”2022年12月12日,“环保随手拍”收到一条市民举报,在工作人员处理完成后,该市民获得微信红包3元奖励。
  为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环境问题举报,2022年1月,市生态环境局上线“环保随手拍”有奖举报平台。自此,“全民环保、人人监督”成为日照新潮流。
  市民可以通过关注“生态日照”微信公众号,点击菜单栏“环保随手拍”参与举报,或者通过“日照微环保”微信小程序,上传位置信息、问题描述及问题图片参与举报。
  “用手机拍下正在发生的环境问题,注明拍摄地点、问题描述,举报的问题经查处后,市民可获得现金红包奖励和积分奖励。”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举报属实案件每件奖励3元,举报线索经查实属于《日照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规则》情形的,进行后续奖励,最高金额可达50万元。
  通过环保“随手拍”,拓宽了市民参与环境管理的渠道,提升了群众参与污染监督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现金红包25027元。
  人人都是观察员,人人都是监督员,人人都是环保员。“环保随手拍”成为日照市凝聚环保力量的有效举措。广大市民成为了污染防治的“前哨站”和“探照灯”,“环保随手拍”汇聚市民的环保力量形成最强大的监督网,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精准预报+科学管控”机制 聚力攻坚提“气”质
  “受不利气象影响,我市近3日将有一次污染过程,请责任部门按照管控措施建议,积极应对……”2022年,日照市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专班共计发布不利气象条件预报及管控分析46次。以“精准预报—紧盯数据—问题识别—模拟分析—应对措施”为工作主线,提前进行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提级应对,及时发布预警和提出管控建议,督促全市上下落实减排措施,助力污染“削峰降速”。
  提出管控建议,关键要看落实。日照市充分发挥污染防治攻坚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采用人工巡查结合激光雷达、走航监测车的方式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对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加强现场帮扶。全年激光雷达扫描标绘6588个(次)污染热点,完成301次激光雷达垂直数据观测、70次345余条道路超过5100个点位的道路积尘检测,通过走航检测精准提升道路保洁频次和工地扬尘污染治理工作。
  “专班经常过来,工地的管理现在时刻也不能放松,尤其是扬尘防治。”在日照,工地负责人纷纷表示,洒水保洁苫盖雾炮,这些都是标配,是习惯更是要求,必须常抓不懈、落实到位。
  “喷涂工序什么时候停下来,什么时候错时开工,我们都能收到通知,现在也了解到这个喷涂会产生VOCs,能造成臭氧污染。”车辆维修企业现在对于臭氧污染的管控要求非常清楚。在蓝天保卫战中,日照市坚持臭氧与颗粒物的协同管控,分时段、区域、行业制定不同的管控要求,科学研判、精准分析,坚决避免“一刀切”,有针对性的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初步统计,2022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69,同比改善3.9%;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29、54
μg/m3,同比分别改善6.5%、8.5%;优良天数比例为87.1%,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如今的“日照蓝”已从“奢侈品”成为“常用品”,市民散步抬头可见,朋友圈里频频刷屏,环境就是民生,蓝天就是幸福。蓝天白云成为美丽日照的缩影,让幸福日照“底气十足”。
打造固废智慧监管平台 探索“无废城市”新突破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也不意味着固体废物能完全资源化利用,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2023年日照市全面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固废治理方面的新突破。将以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险废物、海洋固体废物等五大类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为重点。同时,突出体现日照市在无机污泥(石材锯泥、制浆绿泥等)和冶金渣资源化利用、“无废渔港”建设、医疗废物分类回收利用3个方面的特色。
  结合“无废城市”建设,市生态环境局正在搭建日照市固体废物(危废)智慧化监管平台,实现危废全过程监管。将在全市重点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和危险废物经营企业的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安装视频监控,采用智能称重计量、数据采集系统等监管手段,实时监控记录仓库内危废的体积、容积、出入库记录、温度等多维度数据。同时结合智能算法,并与企业的产废、贮存、转移情况进行深入关联分析,进而预判企业是否存在瞒报、漏报等现象,从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目前已完成平台方案编制和技术标准的制定,计划2023年上半年投用后,通过对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的监控,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以智慧监管守安全底线,护航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延伸农村污水治理“触角” 打通治污“最后一米”
  乡村生态振兴,农村污水治理是关键。日照市将生活污水治理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范围,创新整县全域治污模式和污水治理市场化模式,通过EPC、PPP、BOT等方式,与专业公司签订合同额23.21亿元,优选纳管入厂、建设处理设施、集中收集拉运、低能耗生态处理等4种工艺模式,高质量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农村污水终端“小、松、散”,日照市创新建立“无人值守+动态巡检”管理模式,在岚山区、五莲县、高新区搭建“互联网+”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315处处理设施智慧管理,有效提升基层生态治理能力。
  在日照高新区污水处理运营中心,欧仁智慧云平台物联网系统正在高效运行,通过设备监控、报警监控、进水量监控,实时掌握运行状况和水质数据。对采用转运方式处理的污水收集池,增设液位仪与智慧云平台相连,确保污水及时转运处理。
  污水治理三分建、七分管。高新区引进欧仁(日照)环保装备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运维团队,建立统一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四位一体”机制,创新研发3D-RBC立体结构生物转盘工艺,耗电量少、运行成本低,出水水质达到一级标准,目前已实现了全部48个自然村的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确保污水“应治尽治”。
  实际运行中,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故障率较高、运维力量薄弱,部分设备长期“趴窝”,有的地处偏僻,运行问题难以及时发现,成为群众眼中“晒太阳”的摆设。市生态环境局直面问题,创新应用“用电监控”,试运行“非现场”远程监管模式,2022年9月份选择11处进行试点,科学延伸监控“触角”。
  科学论证后,将电监控设备分别安装在提水泵和曝气风机,根据电流对设施运行状况作出判断。试运行3个月来,发现有的水泵长时间无抽水仍持续曝气,无故停水运行达3天等情况,均交办运维方整改。相较“驾车加徒步的现场检查”,监管效率大幅提升,且费用降低2/3,试点成果显著,随即投资50余万元,在全市200余处设施推广应用,推动“非现场”监管模式“全覆盖”。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生态“智”理强基固本 创新赋能“底气十足”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