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山凭着对建设美好家乡的满腔热血和敏锐的市场嗅觉,一步步成长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全媒体记者 范开元
高中毕业之后,到面粉厂务工,做过车间主任、业务经理,2003年贷款买了一辆汽车跑运输,月收入最少也有四五千元。妻子说他,放着自己的幸福小日子不过,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村从贫穷到富裕的蜕变。他就是莒县峤山镇张家阿疃村党支部书记王华山。
王华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前,张家阿疃村是峤山镇有名的“脏乱差”后进村。常年在外跑运输的王华山,每次提到自己的村,他都感到脸上无光。
王华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首先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先后解决村内卫生“脏乱差”、道路破旧等难题,自2009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通过对上争引与自筹资金结合,投资500万元对村内所有主要街道进行硬化,用实际行动改变了村庄面貌,打消了部分党员群众对他“年纪轻、一阵儿热乎劲”的偏见,在党员群众中逐渐有了威信。
“带好一个班子,才能搞好一个村子”,王华山深知这个道理,他带领一班人不断强化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制定清晰的党建工作思路,规范日常制度,严格民主程序,不定时召开支委会,村内重大事项的处理决断、重大工程的开工建设、重大收支的管理使用都严格按照“两公开一会审”的要求执行,村里的事情做到公开透明,党员群众对党支部的信任回来了。
通过做实“议事·学习日”制度、党员“双务”积分制度,加强党员日常监督管理,党员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党支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随之增强了。在新一届村“两委”换届中,王华山带领的原任村干部全部高票当选、连选连任,村党支部成为真正能够带领大家谋发展、谋幸福的坚强堡垒。
班子强了,如何找到一条符合村庄实际的致富路子,让村里的群众富起来成为摆在王华山面前的又一难题。经过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决定在村里规划养殖基地100亩,带领村民进行蛋鸡养殖。
养殖之初,村民对其并不认可,由于传统蛋鸡养殖风险较大,村民顾虑很多,不愿参与其中。王华山动员3名党员和他一起先干,同时把自己的华山蛋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主动交由村党支部经营管理,以合作社担保贷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配料、统一标识、统一保底回收鸡蛋的“五统一”经营管理,降低经营风险,解除养殖户后顾之忧。第二年社员养鸡收益超过普通养鸡的30%。合作社成员赚钱了,村民积极性高了。
目前,全村养殖大户24户,建有标准养殖大棚58个,蛋鸡养殖成为村庄发展的主导产业,张家阿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村集体每年收取养殖片区土地租赁费5.8万元。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通过每销售1斤鸡蛋提成0.1元管理费用的标准,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近10万元。
集体有了钱,王华山开始带领班子成员致力于民生事业建设,每年拿出集体收益的70%用于村公益事业建设,先后兴修村内排水沟200米,延长了沿河水渠石砌工程100米,并在沿河坝堤上打造一处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硬化村街1000平方米,栽植绿化苗木5万株,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加强村级道路建设,打通了峤山通往206国道的进村道路,方便了群众生活。
村党支部还成立“孝德基金”,通过单位捐款、能人募捐等方式筹集资金14万元,全村56名70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年能领到不低于1440元的孝心款。村集体每年“两节”为70岁以上老人和困难户发放鸡蛋、大米、面粉、猪肉等物品,实现了老有所养。随着村庄的持续发展,张家阿疃村短短几年成为全镇的富裕村,更多村民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