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让钛材从“按吨卖”变“论斤卖”
——国鑫箔材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全媒体记者 林 瀚
  通 讯 员 王文淇
  随着“刺啦”一声,一片钛箔被撕成了两片。
  7月5日,在位于岚山区的国鑫箔材(山东)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举不费吹灰之力,就表演了一次手撕金属。这种可以用手撕开的钛,是该企业生产的厚度为0.03毫米的极薄钛箔。
  “我们的箔材加工厚度最低可以控制在0.01毫米,厚度是普通A4纸的十分之一,徒手就能轻而易举地撕开,可不要小看这0.01毫米,它突破了国内电子信息材料的‘卡脖子’难题。”刘文举说。
  箔材产品的厚度和宽度被认为是衡量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箔材越薄,宽度越宽,证明其技术含量越高。厚度小于0.1毫米的金属箔材,由于具有高强度、高弯曲等优异特性,是航空航天、新能源电池、电子通讯等领域的重要材料,是全球市场的紧俏品。
  目前,我国0.035—0.05毫米厚度高档箔材产能和产量都与行业需求差距巨大,0.018毫米左右高档箔材更是依赖进口。
  为了突破“手撕钛”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国鑫箔材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共建关系,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研发的年产1万吨精密箔材生产线,最低可以将箔材的加工厚度控制在0.01毫米,宽度可加工到650毫米。
  突破技术封锁,不仅掌握市场话语权,更带来了高效益回报。目前0.01毫米、0.008毫米、0.005毫米规格的钛箔,1公斤可以卖到3万元以上。原本“按吨卖”的钛材变成“手撕钛”后也开始变成“论斤卖”。
  此外,国鑫箔材的“硅钢平面流铸带中试线研制与产品开发项目”,不仅实现了技术领跑,更优化了传统生产工艺。与之前相比,生产流程缩短85%,能耗减少85%以上,碳排放量降低90%以上。
  在过去,钢铁产业往往与“块大”“笨重”等词语联系在一起,而如今,传统的工业“大块头”,在岚山区展现出了“轻量身型”,进一步改善了岚山区钢铁产业结构,提升了钢铁产业链附加值,优化了全区钢铁产业新生态。
  为帮助国鑫箔材专心进行技术创新,缓解资金压力,岚山区政府为企业提供生产厂房,允许企业先用后购,并为其备案15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贷款。
  政策有力度,企业创新有底气。目前,除钛及钛合金箔材外,国鑫箔材还在研发极薄镍基合金、高硅钢和硅钢极薄带等国内急需高精尖箔材级金属材料产品。“现在的目标是想突破到“双零”,就是0.005毫米,进一步解决高端产品的材料需求。”刘文举再次瞄准了新目标。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钛材从“按吨卖”变“论斤卖”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