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就“做强科创孵化载体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展专题协商议政
全媒体记者 费洪芹 通讯员 唐洁
背景解读
“做强科创孵化载体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市政协本年度协商工作计划的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议题。
自3月份开始,市政协结合深入开展“到界别群众中去”实践活动,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通过学习政策、外出考察、实地调研、线上征集建议、座谈讨论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市科创孵化载体现状和问题。
目前,全市共建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国家级1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2家,国家级7家,省级以上孵化载体总数位居全省第11位。但在调研中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科创孵化载体建设正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孵化载体规模小,区域布局不平衡;运营团队建设不完善,专业服务能力不强;专业型孵化载体缺乏,成果转化支撑能力弱等。
为此,委员们针对短板问题展开协商讨论,并积极建言献策,经反复论证、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关于“做强科创孵化载体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案》,多渠道、多方式合力助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建设,助力我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是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
10月19日,市政协就“做强科创孵化载体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会上,委员们踊跃发言,从促进孵化载体扩规提质、推动产城融合实现全域科创等多个方面,提出一系列有深度、有见地的意见建议。分组讨论时,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聚焦科创孵化载体建设积极回应,现场气氛热烈、干货满满。
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做强科创孵化载体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案》(以下简称《建议案》),为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群策群力,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系统谋划 提升全域创新浓度和密度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创新。
“近年来,我市在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布局、运营、培育方面还存在不足。”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副主委,山东体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副院长路光在发言中提到。
目前,全省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2家,我市仅1家,17家省级以上孵化载体中76%集中在东港区、日照经开区、日照高新区3个中心城区,莒县、五莲县、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均没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现有孵化载体缺乏有资源、有经验、有基金的专业运营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属性不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
问题是导向,也是创新的生长点。路光建议,聚焦各区县、功能区优势特色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等载体平台,加大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产业集群孵化载体建设;结合日照区域优势和产业需求,引导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提档升级,拓展服务内涵,打造一批“线上有平台、线下有载体、投资有基金、培训有导师、入驻有创客”的高水平示范性众创空间;聚集重点产业垂直细分领域,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端人才等专业资源,提高入孵企业和团队的专业集聚度,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
而他的建议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建议案》中,委员们一致认为,应坚持系统谋划,完善功能布局,提升全域创新浓度和产业密度,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
主抓市区重点布局。聚焦区域主导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和优势领域,充分发挥东港区、经开区、高新区、山海天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打造满足企业成长、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科创孵化载体集聚区。
紧盯目标多点发力。对照全市孵化载体建设目标和要求,跟进各区县、功能区拟创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10个载体建设进度。依托岚山区金属表面处理生态产业园、莒县农创谷、五莲县市北中小企业孵化产业园等创新要素承载地,加快布局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
打造特色科技园区。重点推进东港区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基地,打造通讯设备及低轨卫星产业集群;推进日照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打造光通信芯片产业集群;推进日照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打造射频器件产业集群。
分组讨论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认真回复:“我们研究制定《日照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针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提出七大重点任务、25项具体行动,任务细化到30个市直单位、区县及功能区,全市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共同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接下来,市科技局还将对照《日照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目标和要求,到2025年,各区县、功能区分别布局建设1至2家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实现各区县、功能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全覆盖,省级经济园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全覆盖。
人才支撑 点燃创新驱动发展引擎
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照市实施“创新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
“目前依托驻日高校的孵化载体很少,完全不符合‘城市+大学’的目标要求。建议通过制定政策,吸引高校教师参与孵化载体建设。比如,根据专业特长,与在孵企业对接,对孵化载体进行人员配备。”市政协常委、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市政府参事、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教授武玉强说。
科技创新是抢抓发展机遇、提升城市能级的“先手棋”。如何点燃创新驱动发展引擎?
《建议案》提到,应释放驻日高校创新活力,依托驻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在科创孵化载体落地孵化。支持驻日高校自建或共建孵化载体,支持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探索与区县、功能区以及市内企业共建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
同时,发挥高校研究院等带动作用,支持东南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引进外部优势资源落地日照。推动山东大学日照研究院、日照产业技术研究院、日照软件定义卫星技术研究院等,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等,推动创新要素向我市集聚。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面对运营团队建设不完善,专业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建议案》开出良方,建议招引一批具有资源链接整合能力、投融资和产业对接能力、创业培训辅导能力、成果转化技术能力、园区运营服务能力的专业机构,对孵化载体进行市场化、专业化运营管理;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孵化机构在市外创新资源富集地区建设分支机构或孵化基地,实现高层次人才团队“带土移植”。
“近五年,全市大学、中职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6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300余项。我们采用‘企业出题、高校破题、政府助题’模式,利用高校资源优势解决市内企业技术难题,深化职业教育与地方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精准化实施人才培养。”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新挑战,将深入推进‘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积极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体系。”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也作出回应:“将用好用足省、市引才激励制度,力争全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个、创新人才600人以上,支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创新实践基地、省级乡村振兴及专家服务基地等高水平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发挥其引才聚才作用,为助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协同联动 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
“科技孵化载体单纯依靠对孵化企业收取场地租金来维持运营,无法提供专业服务和精准培育,被称为科创载体的‘房东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已明显滞后。”市政协常委、民建日照总支副主委,岚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孟琼说。
她建议,紧扣产城融合发展,结合城市功能配套、环境配套及未来城市发展空间,考虑在东港区、日照经开区、日照高新区等地规划建设以办公室经济为主、具备一定体量、能带动周边楼宇和商务经济、集聚人气焕发城市活力的综合性创业孵化载体。
“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探索创新创业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区域开展‘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试点建设,推动我市科创孵化载体迭代升级,有序地新建一批、升级一批体系化、专业化、高能级化的科创孵化载体。”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会副主委,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牛学卿则建议。
事实上,打造创业创新生态,做强科创孵化载体,离不开政策支持。
2022年科技孵化载体统计年报,我市15家市级以上孵化器在孵企业47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4家。全市前七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57家,较2022年全年入库数量新增93家。
“我们坚持资源集聚与精准服务,支持科技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落地,日照山东省大学科技园立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大健康等主导产业在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申报2022年省重点研发计划竞争性创新平台项目,获扶持资金768万元。”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再次回应。
今年,以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给予5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立项支持,拟扶持资金2730万元,其中,53个项目获批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立项扶持,争取省级扶持资金2020万元。
于是,在《建议案》中,委员们建议,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形成载体分工明确、相互衔接、连续赋能的孵化培育体系。引导各区县、功能区综合利用众创空间鼓励探索尝试、孵化器推动落地研发、加速器促进生产转化、产业园支撑发展壮大,实现从“团队孵化”“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孵化。
加强孵化载体资源整合。不断创新孵化机制,探索飞地孵化、联合孵化、借壳孵化、柔性孵化等新型孵化形态。支持跨区域合作,鼓励相邻板块统筹规划、衔接布局,实现孵化载体联动发展、避免同质竞争。鼓励东港区、日照经开区、日照高新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孵化载体,与岚山区、莒县、五莲县孵化载体之间建立伙伴关系,加强办公与生产资源互通,实现研发与产业优势互补。
坚持提升载体发展特色。集成政策与资源,重点扶持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基础优势明显、创新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的优质载体和服务平台,形成品牌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全市孵化载体探索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构筑竞争优势。围绕装备制造、数字经济、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基础条件好、管理运行高效、引领带动力强的科创孵化示范载体。
生态培育 助推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然而,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推动平台创新是关键。
《建议案》中提到,应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孵化载体围绕企业共性需求,建设专业技术支撑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等。鼓励投资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商协会等与孵化载体合作,探索推行“孵化器+天使投资+创业企业”持股孵化模式。积极探索符合市场导向、创新规律的孵化载体管理运行机制,支持孵化载体打造专业团队、完善公共平台、提升服务水平、招引优质项目,提升对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政府作用,引导资源集聚,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山东蓝晶易碳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志峰建议,按照“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链条式梯次培育体系,助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提质计划,构建专业服务体系,建立高企创新服务导师队伍,开展科技金融、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服务,加强企业申报科小、高企、领军企业申报的指导,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跟踪辅导机制。
市政协委员,山东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雪建议,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元宇宙、数字政府等新业态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携手打造应用示范标杆、形成规模突破,不断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交流发言中,委员们谈问题、提建议;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现场对接。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引导企业瞄准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创新实力,有效发挥平台在创新人才引进、产业共性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中小企业科技培训和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已培育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6家,省级以上质量标杆9项,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81家。
“在去年全市范围内认定71家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的基础上,今年拟在全市建立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库,为全市储备了一批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高价值发明专利创造大户。”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下步,将聚焦先进钢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指导和帮助‘专精特新’、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引导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一天的时间、一场专题议政协商,委员们畅所欲言,相关部门积极作为,议出了更多样的转化路径,带来了更给力的政策支持,也彰显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做强科创孵化载体,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心,日照这座创新活力之城正持续迸发出蓬勃生机……
评论
“协”力创新助创建
顾法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1月,国家科技部发布新一批25家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我市成功入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围绕实施“创新兴市”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和要求。
市委有号召,政协有行动。市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专门协商机构,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把“做强科创孵化载体 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确定为今年的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题,以政协之力,汇政协之智,有效助推科创孵化载体建设,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中彰显政协担当。
“协”力创新助创建,必须紧盯科创孵化载体建设,积极参加“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活动,深入开展以“讲、听、聚、引、帮”为主要内容的“到界别群众中去”实践活动,协助市委、市政府做好宣传政策、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坚定信心的工作。尤其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对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的重点部署和要求,持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出更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协”力创新助创建,必须充分发挥政协位置超脱、视野开阔、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聚焦科创孵化载体建设,持续做好建言献策、凝聚共识工作;要采取委员视察、提案办理、“回头看”等形式,持续跟踪《建议案》所提意见建议落地落实情况,切实做好成果转化的“后半篇文章”。
“协”力创新助创建,必须广泛动员政协委员,围绕科创孵化载体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反映高质量的社情民意信息,争取省级乃至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助力我市科创孵化载体建设,解决更多现实问题。同时,要注重做足做好牵线搭桥、外引内联文章,聚共识、建真言、做实功,以实际行动和履职成效,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