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日照持续优生态、搭平台、强队伍,一系列科创成果实现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年末岁尾,是满心欢喜的归整,更是勃发向未来的蓄势。回看2023年“成绩单”,我市科技创新成果亮点频频———
连续两年入列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单,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居全省第2位;
山东大学日照研究院全面升级,日照东港农业科技园区创建为国家级,岚山省级农高区通过省科技厅验收,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山东省钢铁轧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筹建,万通油气悬挂系统研究院新获批省新型研发机构,12家省级科技孵化载体获批认定(备案);
对上争引省科技计划项目76个,获批省财政资金支持7738万元,带动新增研发投入3.5亿元,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夯实;
创新主体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91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56家……
细数科创“年报”,硕果累累,令人振奋。
生态进阶,催生创新发展“新动能”
回首过去的一年,市科技局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区域创新能力实现“节节攀升”,以科技创新催生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市科技局以“政策引导”带动“建设动力”,深入落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七大方面,高位推进创新平台搭建等25项具体行动。针对创建工作指标,市科技局建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统计监测机制,定期督导调度工作进展,确保建设质效。围绕科技金融、科技专员、科技合作等,打造具有日照特色的创新品牌。
数据显示,2023年,城市创新能力指数达到3 6 . 1 7,较上年增长20.6%,继续入列全国前百城市榜单。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72 . 41亿元,占GDP比重达3.14%,居全省第2位。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5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916家。
谋势布局,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
科技空间布局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策源能力的重要体现。市科技局千方百计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布局、搭建平台、孵化载体,激活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强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重点支持两区两县立足钢铁制造、高端化工、汽车等优势产业科技焕新、技术攻关,建设覆盖东港区、岚山区、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照高新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市北经济开发区,立足各片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建成由若干创新组团引领带动、连绵起伏的科技创新隆起带,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东港区建设日照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岚山省级农高区以“北方耐寒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主题,投入13.8亿元实施33项重点产业项目和10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高能级平台建设“快马扬鞭”,深度融入省“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战略规划布局,加快构建“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创新平台体系,打通从“技术开发”到“产品开发”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创新平台支撑能力。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批筹建省钢铁轧制技术创新中心,万通油气悬挂系统研究院获批省新型研发机构。截至2023年底,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08家,其中省级以上141家。
强化孵化载体梯次培育,加快布局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体系。12家载体获批认定(备案)省级科技孵化载体,新增数量居全省第4位。
聚才育才,守正创新迸发“新活力”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市科技局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发掘各级各类项目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才企对接、人才招引、人才服务,以产才融合为发展蓄势赋能,真正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发展。
依托人才工程实现“企业育才”,围绕国家、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申报,探索实施高层次人才“以才荐才、以企荐才”机制,瞄准企业、大院大所人才储备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培育一批科技人才,19名专家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
依托赛事活动实现“产业聚才”,围绕钢铁、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链举办第二届“筑梦日照·创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决赛暨高层次人才对接活动,17位创业企业类和19位创业团队类最终从2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其中3家外地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落地日照。
人才始终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市科技局还创新探索建立科技专员服务企业发展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日照市企业科技专员选派管理办法》,首创“双向赋能”工作法,聚焦企业发展需求精准选派40名科技专员“一对一”驻点服务40家企业,成效显著,相关做法被《科技日报》刊发推广。
借智聚力,打通转移转化“新通道”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市科技局聚力强化与大院大所合作,发挥现有研究院、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作用,畅通与高校、院所沟通路径,依托平台集聚高端要素优势,探索行业前沿技术方向,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促进优秀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与本土产业精准对接、双向奔赴,促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成果产业化。
坚持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主路径,以产业技术创新为主攻方向,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卡脖子”“卡链”“断链”关键技术攻关,提前谋划储备、精准对标申报,加强对上争取,争引省科技计划项目76项,累计获批省财政资金支持7738万元。
持续扩大产学研合作“朋友圈”,精准匹配我市产业发展需求,畅通产业与科技成果供需通道。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山东大学日照研究院,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与北京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钢铁产业成果转移转化。同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力打造“智汇日照”科技合作品牌,围绕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为100余名专家与80家骨干企业搭建合作平台,达成合作意向30余项。
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放眼当下,批批科技硕果盈枝,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信心和底气,瞄定未来,科技创新的脉动将更加强劲有力,源源不断地催生出新发展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