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唤醒手写春联的记忆
  

白卫民
  写春联、贴春联,不知从何时起就已经成为中国人过年必备的一件事,也成为我童年最为欢乐的事情之一。然而,现在却有点淡出人们视野,渐渐变成了一种回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从我记事以来,腊月二十八开始到大年三十,对门允毅叔家就门庭若市,人们拿着几张红纸,排着长队等候允毅叔书写春联,一会儿院子就摆满了写好的春联。人们或用砖块或用瓦片把写好的对联铺展压平,一怕流墨,二怕来风,院子红红一大片,场面甚为壮观。等墨汁晾干后,个个满怀喜悦把春联小心卷好,高高兴兴拿回家,开始和浆糊。我家也一样,父亲搬来梯子,兄弟几个就刷浆糊、递对联,不一会儿春联就张贴在门楣和门框上,院落顿时呈现出一喜庆的样子。
  允毅叔是我们村考出的大学生,自幼学习书法,尤以行楷为长,写出来的字工整、规矩、有力,其书法水平在我们村也是堪称一流。允毅叔大学毕业留在省城工作,每年回来开始先给自家写春联,后来街坊邻居发现他的毛笔字写得好,纷纷登门求写春联。就连原来自己能写的人,看到允毅叔的毛笔字后,都不敢写了,也前来求写春联。慢慢的,一条街数百户人家,在大年三十前几天,不约而同,早早来到他家求写春联。之后,每年过春节的时候,允毅叔就从省城早早赶回来,一来陪父母过年,二来带好笔墨专程给乡亲们义务书写春联。一大早,村庄开始冒着炊烟,女人们开始收拾蒸馍、蒸包子。男人和小娃们就夹着红纸陆续来到允毅叔家。他就在家门口支起桌子,摆上笔墨,开始叠纸、裁纸、挥毫书写,不一会儿一家的春联就写好了。第二家人赶紧递上红纸,又开始书写。有时候冬天太冷,手都要冻僵了,连忙搓搓手、放在嘴上哈一口热气,继续写。中午有时候不停,吃几个刚出锅的肉包子又开始写了,就这样一直写到晚上九点十点钟,给登门的人家写完后才收工。第二天,有人登门就继续写。好几年,傍晚时刻,华灯初上,邻居家春联早已贴好、开始点亮红灯笼,甚至有人已经放鞭炮了,他家才借着灯光最后一个张贴春联。
  这几天,写春联现场比赶年集还要热闹的。春联内容也很重要,赋予了各种吉祥寓意,贴在门楣或者墙壁上,既传达了家人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有的文化层次高的就自拟内容让允毅叔写,有的则由允毅叔根据家里情况编写相应的内容。除了大门、二门、厨房等门需要书写相应的大对联,其他不同地方还要张贴四个字不等的小标语。如在院子一般张贴“出门见喜”“春光满院”“春回人间”“抬头见喜”等吉祥话。家里有老人的则在炕上、床头贴上“身卧福地”“福如东海”“身体安康”“幸福健康”之类的吉祥话。在小青年夫妻房间则贴上“黎明即起”“勤俭持家”之类。在衣物柜子上则书写“黄金满柜”“满柜衣物”等吉祥话语。面缸、米缸也贴上“面白如雪”“米粮满仓”的话。家有四轮车的贴上“出入平安”“多拉快跑”的祝福语。甚至有的在猪圈、牛马圈也不忘贴上“槽头兴旺”“膘肥体壮”之语。允毅叔因为父母相继离世,大约在2005年后再没回来,这写春联的场景也成为我难以忘记的美好记忆。
  随后,一些书法家看到商机纷纷拿出笔墨,支上摊位走上街头书写春联,现场群众围观,谁的字写得好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和夸赞声,为年集增添不少年味。到了2000年初,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集上出现一些印刷精美的春联,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手工书写春联渐渐失去了人气和市场。春节的传统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一些重要的元素。
  书写春联,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着独特的文化味、人情味。它不仅仅是一种祝福,更是一种书法艺术、诗词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家庭和亲情的一次美好寓意。印刷体的春联则缺乏相应的人情味,始终代替不了手工书写春联这种浓郁的乡愁和浓厚年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人们慢慢认识到手写春联的重要性。一些书法、诗词文化爱好者,渐渐唤醒书写春联的记忆,联袂传承手写春联的这种文化,通过举办春联比赛、书法家走进乡村赠送春联等活动,再次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唤醒手写春联的记忆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