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东港区推动校地合作、专家下乡——
试验田里育良种强“根基”

  全媒体记者 史树梅 通讯员 尹宏业 邓飞
  7月30日,在东港区后村镇的试验田里,一块块稻田层次分明,绿油油的水(旱)稻秧苗整齐排列,密集的白色标记杆清晰地标示出每一小块试验地。据负责该基地人的日照市禹海蓝莓湾生态农业旅游有限公司副经理陈彦青介绍:“这片试验田种植了约200个水(旱)稻品种,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个品种都有自己的‘个性’:植株有高有低、根茎有壮有弱、叶有粗有细……”
  与普通农田不同的是,这里的试验田被分成多个小地块,分别种植着不同的水(旱)稻品种,以便进行单独种植、收割和精确评估每种水(旱)稻的性状。陈彦青卷起裤脚走在田间,观察稻苗长势:“看看,旱稻2091和LB-66-11品种生长状况非常好,现在株高约30厘米,不久之后将进入孕穗期。”
  据悉,东港区历来有种植水稻(旱稻)的传统,其土壤、水资源及气候条件非常优越,特别适合粮食的种植。同时,东港区高度重视粮食产业发展,积极寻求稻米高质量发展的“良方”,这与中国农业大学朱作峰教授团队的目标不谋而合。
  东港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晓表示,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该区将聚力打造集稻麦科研、育种孵化、粮食加工、储备中转于一体的大型“粮仓”;聚焦种子“芯片”,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建设国家北方旱稻耐旱性鉴定中心,研发高产、多抗、优质的北方稻麦新品种,其科研成果可为黄淮河流域延伸推广旱稻种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将成为稻麦文化科普研学基地。
  为建设“良田”,后村镇紧抓乡村振兴机遇,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的模式加强土地服务保障,构建起农民、村集体与农业服务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此外,傅疃河地下水库的启用,不仅增加了水资源供应、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还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农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实现稻梦田园中的“禾下乘凉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着眼于解决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问题,东港区投资建设了中国(山东日照)稻麦科技综合研发孵化中心。同时,东港区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共建“中国农业大学日照教授工作站”,一批教授学者带着科研成果走进田间地头,开展优质稻麦品种选育与筛选、稻麦两熟现代化耕作研究,以提高水(旱)稻的产量和品质。
  一棵稻的养成,从来就不简单。
  近期,日照地区的晴朗天气和适宜湿度为水(旱)稻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团队成员将头顶烈日,持续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并将试验得到的结果提供给农业专家,为指导农户进行科学栽种提供数据支撑。后村水稻(旱稻)试验基地从6月份开始进行人工播种,目前正在进行人工拔草、施肥等环节,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据不完全统计,每亩水(旱)稻产出一季,需要60余名工人参与,如此“不计成本”的投入是为了保障稻米的品质。
  “这块地苗数不够。”“这里杂草较多,还要进一步除草。”工作人员正在和朱作峰教授团队成员王化琪远程视频交流,为这里的稻子“把脉问诊”。王化琪表示,“我们团队会将继续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水(旱)稻品质,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助力当地农民实现增收。”
  东港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还在不断深化。除了与中国农业大学的合作外,东港区还与国家种子资源中心合作,在南湖试验基地种植1000个水(旱)稻品种,并在新品种引进、栽培技术集成、稻米加工及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构建一条从种子到田间生产、一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试验田里育良种强“根基”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