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毛诗正韵》及丁氏父子的古音学贡献
  

李兴 张建会
  日照地处鲁东南,是古齐国、莒国旧址;历史悠久,物阜民丰,人文富赡。日照丁氏为一方望族,耕读并重,诗礼传家。明清以来,科甲连第,人才辈出。其中丁竹筠、丁惟汾父子的诗经音韵研究独辟蹊径、洞幽烛微,开启了古音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堪称近代音韵学研究的翘楚。《毛诗正韵》《毛诗韵聿》代表了丁氏父子古音学的最高成就。
  一、专意古学,师承有方
  丁以此(1846—1921),字竹筠,日照涛雒人。祖上允元、泰为清初进士,颇有政绩。至以此时,家道中落。“先生幼遭乱离,贫而好学。”“尝以诸生再赴乡试,不得中式,乃弃去举业,专意古学,潜心于文字音韵。”(陈祖武《〈清代学者象传校补〉举要》)
  丁以此音韵研究师从同邑先辈许瀚。“君少遇乱贫困,未弱冠即从许瀚(印林)游,得闻古学。”(章炳麟《丁君墓表》)许瀚,字印林,室名“攀古小庐”,清代杰出的朴学家、校勘学家、金石学家;受业于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博通经史,著述宏富,被龚自珍誉为“北方学者君第一”(龚自珍《己亥杂诗·别许印林孝廉瀚》)。以此追随朴学大家许瀚,专研古诗音韵,数十年孜孜以求、呕心沥血,结撰《毛诗正韵》四卷、《韵例》一卷。书成之后,即受到章炳麟、黄侃、刘师培等古音学家的推崇,纷纷著文作序向学界推荐。民国学者王献唐在《说文解字韵隶·叙》中说:“吾乡前辈许印林先生治小学、金石,负海内众望。时同邑从学者三人,为丁少山先生艮善,为丁伯才先生楙五,其后则丁竹筠先生以此。三君治学各有所专……竹筠专明古音,尤邃精韵例。”
  二、师古不泥,守正创新
  《毛诗正韵》是对《诗经》用韵情况的研究。《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集中体现上古汉语音韵体系,是研究上古音韵的起点。顾炎武通过分析《诗经》《楚辞》等韵文的用韵,将古韵分为十部,至段玉裁《六书音韵表》分为十七部,江有诰《音学十书》分为二十一部,孔广森《诗声类》分为十八部,王念孙《古韵谱》分为二十一部。民国时古韵分部进一步细化,章炳麟《成均图》分为二十三部,黄侃《音略》分为二十八部。《毛诗正韵》参照王孔二家,分古韵为东、冬、蒸、侵、谈、阳、耕、真、谆、元、歌、支、至、脂、祭、盍、缉、之、鱼、侯、幽、宵等二十二部。
  《毛诗正韵》最大的贡献,在于对《诗经》韵例的分析。此前诸家对《诗经》韵例的研究已各有成就,除常见的句末韵、连句韵、隔句韵外,顾炎武提出“间三为韵”,钱大昕提出“连章为韵、句中为韵”,到孔广森著《诗声类》,总结出通例十、别例十三、杂例四,已蔚为大观。丁氏不拘前人成法,数十年冥心参会,探赜抉微,在孔氏研究的基础上,把《诗经》韵例分为单句、连句、间句、连章、隔章、变韵六类,每类又包含多种不同类型。如单句类包括上叠韵、下叠韵、上同韵、下同韵、首尾韵等二十四例,变韵类包括起韵、收韵、线韵等六例,总计有七十三种用例。“就其所次,一篇之中,取韵者盖过半”(章炳麟《毛诗正韵序》)。《毛诗正韵》的韵例研究,证明《诗经》用韵密而多,格式灵活多样,打破了句末、隔句、连句等有限取韵格式的思维框架,对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诗经》为代表的上古韵文特质具有创新意义。黄侃序曰:“据古韵二十二部以求诗句中之韵,立例数十。稽撰其说,信而有徵,盖王孔所不能上。”诚如王力先生所说:“《诗经》用韵格式是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者模拟民歌的诗体。民歌是随口唱的,随口用韵,随时转韵,也就是所谓天籁。”(王力《古代汉语》)
  三、父子相承,更上层楼
  丁以此的古音研究上承许翰,下启丁惟汾。丁惟汾,字鼎承,丁以此次子,别号诂雅堂主,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民国政治活动家、朴学家。丁惟汾继承其父的研究成果,时与学界名流章太炎、刘师培、黄侃等切磋交流,在古音研究上又有新突破。其《毛诗韵聿·自序》云:“先严竹筠公,以毕生之精力,专研古诗音韵,著成《毛诗正韵》四卷。综其规律,纂为《韵例》,阐明《毛诗》无字不韵之意义,极为并世学人所推崇。惟汾早岁恭聆讲论,后来朝夕诵惟,尚觉《毛诗》韵律犹有余蕴未尽。钻研之余,撰写《毛诗韵聿》一编。”书中丁惟汾提出了韵聿六例,即介错韵、交错韵、递转韵、连续递转韵、交错转韵、双声通读韵,进一步解决了《诗经》某些篇目韵读不协问题。此外,他在《尔雅释名》《方言音释》《俚语证古》等著述中,继承了明陈第“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言学思想,以语音变化为线索,从方言材料入手,考证古今词语的演变及规律,开拓颇多,也大大丰富了经籍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因此,著名学者王献唐指出“朴学自印林以降,竹筠先生一变”,至丁惟汾时“又一变”(王献唐《亡友丁伯弢别传》)。
  有清一代,山左小学发达,成果斐然。代表人物前期有孔广森、王筠、张耕、许瀚、时庸勱等,晚近有丁以此、丁惟汾、王献唐等。《毛诗正韵》《毛诗韵聿》为代表的丁氏父子古音学,是山东小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源。因此,整理和研究丁氏父子的古音学理论和成就,既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也是发掘日照名人文化资源,全面提升日照城市品质和人文内蕴重要手段。
  (本文系2024年度日照市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 课题编号2024157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毛诗正韵》及丁氏父子的古音学贡献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