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进课堂——
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厨余垃圾应该放在什么颜色的垃圾桶里吗?”11月7日,在日照市金海岸小学幼儿园小班,老师利用收集来的落叶、废纸、剩菜、电池等,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趣味横生的垃圾分类课。
这是我市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立足常态分类教学,将垃圾分类纳入教育体系(内容),持续推动垃圾分类知识进校园,让绿色环保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努力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目标,促进一代人良好文明习惯和公共意识的养成。
融入教学——让环保理念入脑入心
今年8月,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始了各具特色的垃圾分类“开学第一课”。
在金海岸小学“垃圾分类小行家”旅站,“垃圾分类情景剧”“小绿回收”智能分类箱、色彩鲜明的垃圾分类主题作品展与创造性的环保科创作品,将垃圾分类理念融入各种体验式、互动式“环保小课堂”;
在第三实验小学秋季“开学第一课”上,“变废为宝”小课堂设置了环境保护问答小游戏环节,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在日照港第一小学,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性课程学习、养成教育、美化校园和社会实践多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校园是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能。为推动“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日照市编制了幼儿版、小学版、中学版《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手册》,各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成长规律,开设垃圾分类校本课程,并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演讲、手抄报评比、征文绘画比赛、变废为宝创意大赛以及学校宣传栏、校园文化长廊、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文化阵地,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让垃圾分类教育游戏化、具象化,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文明环保的好习惯,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让垃圾分类蔚然成风。
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深植分类意识
“同学们,欢迎来到日照市垃圾分类科普馆,在这里我将带你们体验垃圾分类的全过程。”11月2日,来自青岛路中学、山海天实验小学的200名学生,分别来到日照市垃圾分类科普馆和日照市第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踏上了沉浸式体验垃圾分类的“绿色之旅”。
一场场社会实践活动,让垃圾分类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2023年,市城市管理局、市教育局联合推出中小学生垃圾分类研学游(实践)活动,整合部分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垃圾分类科普馆、再生资源分拣站、垃圾处理场等旅站,开通2条垃圾分类研学专线,市民和学生可免费零距离体验垃圾分类处理全过程、运行成果和理念。研学专线开通以来,已开展中小学生垃圾分类研学游活动15期,1500多名师生参加,接待社会各界人士2000多人。
与此同时,以“齐鲁生态环保小卫士”教育实践试点为基础的山东省首个环保主题研学平台———日照“唤绿之旅”正式上线,开辟了青少年生态文明宣教新路径。
家校社共育——以点带面促环保新风尚
“小朋友啃过的大骨头属于什么垃圾?”“大家用过的作业本属于什么垃圾?”今年暑假,在秦楼街道尚德社区“小草学堂”内,垃圾分类“蒲公英”宣讲员陈实以游戏互动的形式,教孩子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入驻尚德社区‘小草学堂’开展垃圾分类志愿宣传服务,目前已开展进社区、进课堂宣讲20课时。”陈实介绍。学习之余,孩子们还化身志愿者,积极参加垃圾分类研学游、景区景点捡拾垃圾行动,倡导垃圾分类,共同维护城市环境卫生。
与此同时,在全市各小区内,市民经常会看到身穿蓝色志愿者马甲的“海鸥”垃圾分类志愿者们耐心地讲解垃圾分类常识,并指导市民如何正确投放垃圾。
当“垃圾分类”的触角延伸至社会大家庭的每一个细胞,通过不断深化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活动,一间间垃圾分类“大课堂”正在日照大地铺开。以在校师生、社区群众、党员干部等为核心力量的一支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实现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全覆盖。
同时,我市启动“无废城市”“碳惠日照”创建工作,通过“绿色校园”“无废校园”建设,将垃圾分类“无废触角”延伸至校园各个角落,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形成多管齐下、人人知晓的浓厚氛围。
“希望通过小手拉大手,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引导更多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让垃圾分类成为校园的“必修课”,不断提升全民垃圾分类的知晓度与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