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驻村“第一书记”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富民产业,造福一方百姓——
“新+老”农人携手助村谋振兴

  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老牟,50亩地产了60多吨,收入10万多元,这笔买卖划算,来年可以扩大种植规模……”12月5日,在日照经开区奎山街道牟家小庄村,史如宏、牟善禄正在核算着一笔“收入账”。
  史如宏是市农业农村局派驻牟家小庄村的“第一书记”,牟善禄是牟家小庄村党支部书记,他们口中的“买卖”,说的是今秋合作社收获完接着在地头就卖出的染料紫薯。
  牟善禄告诉记者,去年合作社种了红薯,由于品种一般,销路并不好,今年在史如宏的指导下改种染料紫薯后,收入翻番。“这个品种产量高、价格高,市场前景好。”
  自从去年11月份史如宏干上牟家小庄村“第一书记”,村民心里都喜滋滋的。为啥?因为史如宏是个和农业打交道31年的“老农人”。
  “史书记懂政策、懂技术、人脉广,有拿不准的问题,问他比翻书还快,关键是能吃苦。”牟善禄幽默地说道,“这不就是给村里的发展打开了‘窗’,插上了‘翅膀’嘛。”
  “一问生活之难,二问致富之盼,三问发展之策”。入村伊始,史如宏就迅速进入“角色”,走街串巷同居民话家常、找出路、聊未来。牟家小庄有3000多亩土地,史如宏与村党支部盘算着,把拓宽产业发展路径作为支撑点,向土地要发展。
  很快“初试牛刀”种植的山苜楂野菜,让牟家小庄看到成效:5亩地,3茬收入近2万元,全年能收七八茬,而且播种后两个月就能采收,周期短、收益快。
  其中,还闹了个小笑话:收割完山苜楂后,史如宏、牟善禄两人晚上驱车80多公里去给收购商送货,史如宏黝黑的脸庞让等候的收购商心生疑惑:“来送菜,怎么还跟着个菜贩子?”
  想起那个场面,牟善禄忍不住笑起来:“他没想到,眼前这个‘菜贩子’,就是之前一直跟他联系沟通的史书记。”
  朴实、肯干是史如宏这个“老农人”的品质。为了打开玉米销路,他和牟善禄到城区早市摆摊卖玉米;为了争创齐鲁和美乡村示范村,他争取100万元上级资金修缮道路、提升村容村貌;为了让惠农政策落地,他多渠道宣传、指导……只要对村子发展有益,不管大事小情,史如宏都积极找路子、出点子。
  资金有了、项目有了、技术跟上了,牟家小庄忙起来了。“村里的道路刚修缮好,史书记就给联系了种植葶苈子的项目,准备明年试试。”牟善禄说。
  这个冬天,忙活起来的不只有牟家小庄。
  在相隔不远的崮河崖村大棚基地里,浇水,管理西红柿、杭椒、草莓……村民忙得不亦乐乎。在新建的杭椒大棚里,该村“第一书记”李永建正和技术人员一起查看辣椒长势:“明天再采摘一批,按当前的市场行情,每亩收入四五万元不成问题。等杭椒摘完了,再种上美人椒,我打听好了,价格也不孬。”
  放眼望去,杭椒大棚一片绿意盎然,细长的辣椒挂满枝头、长势喜人。李永建告诉记者,11月29日刚采摘完第一茬杭椒,150公斤左右,全部发往杭州。新建的两个杭椒大棚占地5亩,投入60多万元,正是李永建向山东港口日照港争取的援建项目。
  干农业,李永建其实是个“门外汉”。驻村之前,他在山东港口日照港与机械打了30年的交道,没想到有一天会吃住在乡村、奔波在田间,为乡村发展献计献策。
  崮河崖村党支部书记丁超告诉记者,从8月底开始测量到10月8日大棚完工,再到辣椒苗移栽完毕,李永建全程蹲点靠上。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两个高标准大棚就建成投用。
  如今,崮河崖村的大棚已达到13个,涵盖西红柿、草莓、火龙果、辣椒等果蔬。“农业发展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引进新产品、新技术,结合采摘、观光游培育新业态。”驻村8个多月,李永建对村居发展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希望的田野上定能奏响嘹亮的乡村振兴曲。”带着项目和资金,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像史如宏、李永建这样的“老农人”“新农人”干劲满满,奋力蹚出一条条强村富民的新路。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老”农人携手助村谋振兴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