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新型产业生态圈,东港区——
本报通讯员 苑克龙 杨琛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创新,社会正在加速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借着互联网的东风,东港区拓展和延伸“互联网+”内涵,构建“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新型产业生态圈,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开辟零工“小市场”,培育发展城市产业特色,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助力。
打造数字服务外包产业新高地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近日,在日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的正德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400多名客服人员通过电话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用户咨询,为客户线上解决问题。该公司是一家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服务企业,目前主要为顺丰速运、浣洗提供全国热线接听、外呼综合服务。
优越的营商环境铸就最强投资吸引力。前些年,东港区打造了4500平方米的数字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引进正德人力、远传科技等一批知名服务外包企业落户,增加就业岗位1000多个,同时配套建设2000平方米的青年人才公寓,提供床位200个,打造30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可同时孵化50个创业项目。
“我来自河北,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去年学校定点在日照实习,我就来了,没想到一下子就被日照这座城市给吸引了。”就职于正德人力的秦文鑫目前已经是公司项目组长了,也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正打算定居日照。
不到两年的时间,产业互联网、数字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一跃成为东港区践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推动本土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东港区已建成了日照数字服务外包基地(大学城分园)、金杉大厦、浪潮(日照)数字服务外包基地等6个数字服务外包园区,形成了“1+ N”数字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新格局,职场面积10余万平方米,服务外包正成为日照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不仅看到了东港区逐梦数字‘蓝海’的勃勃生机,也感受到了东港区聚力构建人才集聚新高地的信心和冲劲。”去年7月份,在日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举行了一场签约、揭牌仪式。远道而来的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夏卫东一行参观日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后,感受颇深。
当天,济南大学与东港区签订校地共建合作协议,并为“济南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济南大学就业实习基地”揭牌。以此为契机,东港区与济南大学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项目对接、技术支持等方面,打造了合作示范项目,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其实,对于东港区来说,这是继“山东工商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青鸟计划就业实践基地”之后,日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深层次、多维度推进校企合作方面的又一块“招牌”。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为企业发展聚力,为人才就业聚势的双赢模式。”日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总经理岳永杰说,作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东港区人民政府共建的人才服务平台,园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机构聚集、统筹、专业、培育、输出等优势,做好高校人才服务工作、企业人才供给工作,筑好“人才链”、育强“产业链”,吸引优秀毕业生留在东港,扎根东港,校企携手不断探索引育“新质”人才的新路径,为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开辟零工“小市场”建起技能实训基地
随着蓝莓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东港区陈疃镇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凸显。去年2月份,日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职码头”数字就业平台与东港蓝莓协会、陈疃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方合作,打造蓝莓产业用工服务中心,采取“错峰用工”模式,为蓝莓企业提供季节工人600余人。
“我来这当保安半年多了,年纪大了无法外出务工,家门口有工作就是好。”近日,在新兴小区,今年56岁的于衍程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在“职码头”零工小程序上填写了自己的求职信息,平台很快就帮他找到了工作。
“职码头”数字就业平台负责人任政介绍,平台集求职应聘、职业指导、供需匹配、岗位推送、技能培训、劳动调解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将线上线下服务完美结合。自2024年1月正式上线启用以来,该平台已有300余家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服务求职者3700余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近年来,东港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参与、高校对接、数字化转型等方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来促进就业创业,不仅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吸引了外地人才的流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