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聂家华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且是应对全球风险挑战、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历史主动性。历史主动性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具体体现为历史主体在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以此推动历史进步。当前,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各类企业以及科研人才等主体在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和本行业实际,把握发展机遇,创造性地攻克发展难题,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和方法,实现生产力的质态跃升。
第一,增强历史主动性,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因产施策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历史主动性的前提,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认识和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规律,做到因地制宜、因产施策,走符合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首先,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锚定区域主体功能,坚持特色化定位,坚决摒弃跟风效颦、照搬照套等不良做法,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产业根基与创新环境等现实条件,挖掘并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其次,坚持因产施策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应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资源消耗大等弊端,促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积极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科学分析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可能催生的新产业,重点关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的进展。
第二,增强历史主动性,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主体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立场是增强历史主动性的根本立场,是认清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的逻辑前提。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了人民群众而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去发展,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科研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主动性。首先,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着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对各级干部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同时,干部队伍要根据党中央制定的战略规划,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由上到下、由点到面进行贯彻执行。其次,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通过财政补贴、收费减免、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激励措施降低企业成本,为各类企业投资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最后,注重提升劳动者技能。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继续教育,进而提升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增强历史主动性,强化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历史主动性表现为创造性地解决发展难题、推进历史前进、实现历史飞跃;增强历史主动性就要积极作为、敢于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不断增强历史主动性,坚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首先,加快布局和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立足现实和战略需求,聚焦基础性、前沿性、通用性技术,推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比如可以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领域。其次,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要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第四,增强历史主动性,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掌握历史主动,还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抓住战略机遇期。不同于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模式,新质生产力遵循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能力,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绿色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产业升级为路径、政策治理为保障、市场需求为牵引,形成“科技突破———产业应用———社会普及”的良性循环,通过区域试点、国际合作、动态评估等机制,加快发展绿色制造业,培育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进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历史主动性是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它为新时代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新征程,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历史主动性,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