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荣生龙 报道
本报讯 近年来,莒县立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链条,有效破解“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难题,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路径。
培强“服务主体”。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县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185家、家庭农场1158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14家,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7家。通过土地流转、托管服务等模式,累计流转土地42.1万亩,农业生产托管面积稳定在90万亩次以上,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60%。
拉长“服务链条”。积极推动社会化服务范围从产中向产前、产后全产业链延伸,创新“育、耕、种、管、收、销”全流程服务体系,累计服务农民14.1万户。刘官庄镇明众农机服务合作社开展3.7万亩土地全程托管服务,实现年经营收入63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余元,托管农户亩均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
打响“服务品牌”。着力健全农业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示范创建,打造莒县特色农业服务品牌。都乐生态农业建设红薯种苗培育基地,年培育优质红薯种苗4500万株,带动周边21个村、1000余户农户发展标准化种植,实现亩均增收1500元,红薯规模化种植面积、托管服务面积位居日照市首位,形成“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