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建引领下,走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社会治安巡防新路子,后村镇——
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后村镇精心绘就出一条以党建为鲜明旗帜,多元主体携手共进的社会治安巡防崭新路径,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平安答卷”。
且看这一组亮眼数据:2024年,后村镇派出所行政立案数量同比大幅下滑50.4%,刑事立案率亦降低21.6%;法庭已审结的案件调撤率高达83.9%。
数字的背后,是后村镇以全市“平安守护”大巡防活动为抓手,在治安巡防领域深耕细作、砥砺奋进的坚实足迹。
红色引擎聚合力,构建共治新格局
攥住党建这一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后村镇构筑起一座坚如磐石的组织堡垒。镇党委创新实施“书记领航”工程,以“书记抓、抓书记”为有力抓手,优化“一站式”矛调中心运行机制,建立“7+8+9”部门联动体系。通过机关干部“沉网”行动,实现61个村责任包保全覆盖,创新“十户联防”微治理模式。1630个党群联动单元如神经网络般延伸至基层末梢,形成了“党委统揽、部门协同、村级落实”的治理体系。
在队伍建设上,后村镇双管齐下,打造“专业+志愿”的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组建723人的专职治保队伍,由村书记、警务助理挂帅,构筑起治安防控的“铜墙铁壁”;另一方面,发动党员先锋、退伍军人等骨干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若干名“平安卫士”活跃在巡防一线,绘就了群防群治的生动图景。
为给巡防工作保驾护航,后村镇精心筹备三项保障“利器”——为群防群治队员悉心配备“上岗五件套”;针对性开展治安巡逻、警用装备运用等专业培训;落实矛盾纠纷信息日报告制度,每日汇总12345热线、110警情等信息,并通报至责任管区和村,提升研判化解效率。
精准施策筑防线,创新防控新模式
后村镇聚焦重点点位与重点时段,开启精准巡防“狙击模式”。在“守点”战略上,梳理社会治安风险点,展开地毯式遍访摸排、问题整改,从源头上牢牢锁住风险阀门。
“巡线”作战中,学校、农村大集等2 3个重点场所被列为固定巡逻“据点”,多部门强强联手,压实巡防责任。各村出入口、背街小巷则被巧妙串联成纵横交错的巡防线,精心规划242条巡逻路线,细分370个巡逻区域,确保巡防视野无死角、全覆盖。
不仅如此,后村镇推出“夜巡、夜访、夜谈”三位一体模式。将夜间巡防与干部家访、群众夜谈相融合;将大巡防与重点人员管理、矛盾纠纷摸排、安全生产等工作相结合。干部们走村串户,在夜色中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截至目前,累计收集意见建议496条,排查矛盾纠纷312件,均已明确责任人、限办事件,真正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长效机制增动能,激发治理新活力
为确保巡防工作行稳致远,后村镇精心搭建一套完备的督导“天网”。每日由党政班子成员带队,联合派出所、管区精锐力量开展夜间巡防督导,对巡查出的问题逐一登记造册,督促整改。同时,科级干部“跟车护学”,为校园周边安全护航。
在联巡机制构建上,镇党委每周精准锁定重点村,全力促进“警格+网格”深度交融,警力定点定责嵌入村级巡防。每日精心制作“平安巡防”短视频,覆盖群众超过5万人,奏响浓厚的“平安乐章”。
此外,以“红色曙光”这一党建品牌为引领,创新实施积分激励妙招,将治安巡防、反诈宣传等关键事项纳入积分兑换清单,激发了群众投身基层治理的热情与活力。
当下的后村镇,多元共治的治安巡防新格局正释放出澎湃活力,一幅平安和谐、生机勃勃的乡村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