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建队50周年系列报道之找矿篇
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许晓 通讯员 孙晓亮 尚洁
编者按 五十年风雨兼程,半世纪地质报国。在山东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迎来建队五十周年的辉煌时刻,我们不仅回望一代代地质人用脚步丈量大地的坚韧身影,更见证了他们以锤镐为笔、以岩芯为墨,在国家战略宏图中写下的壮丽篇章。
肩负使命,穿梭于山川湖海。即日起,本报将开设系列报道,从地质找矿、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多维度,去聆听一代又一代八队人与大地对话的故事,感受他们为国家发展矢志不渝的深情。
谨以此专题,献给所有以荒野为家、与星辰为伴的地质开拓者!
1975年4月,当地质队员将罗盘对准沂蒙山区韩旺村那连绵起伏的山脉时,坚守地质报国炙热初心的他们,为了祖国的找矿事业扎根一线——也正是这时,山东省地质局成立了“山东省韩旺铁矿地质勘探会战指挥部”,这也是八队的前身。
韩旺铁矿地质勘探工作顺利完成后,为了承担更多的找矿任务,同年10月,经省革委计委批准,韩旺铁矿地质勘探会战指挥部改称“山东省革委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八队正式成立。
1993年10月,八队将驻地迁往日照,自此开启了与日照市休戚与共、互融共进的光辉历程。
五秩春秋,弹指挥间。从韩旺铁矿开始,一代代地矿人用手中那地质锤敲响着沉睡亿年的矿脉,那更是一个时代对资源的呼唤。这是一部以热血写就的“大地史诗”,更是一场从传统找矿到多维度大地矿发展的壮阔转型!从成立之初专注于传统找矿,到如今立足日照、开拓省外、阔步向国外,这支始终以国家号召、人民需要为己任的队伍,正用智慧和汗水谱写着一曲曲壮丽的地质赞歌。
关键词:生根发芽——
“以找矿立功为荣”的精神火炬在八队人心底传递
“那时候,我们的行囊里除了地质锤、放大镜,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时任韩旺铁矿指挥部成员的赵先平今年已经87岁高龄,他也是第一代八队人。提起当年发现韩旺铁矿的场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播出了韩旺会战的消息,对参加会战的712机台提出表扬,大家围坐在收音机前,一起欢呼、一起落泪——只有参与的人,才知道那份成果的来之不易!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建设缺乏钢铁,老一辈八队人便整日在山林里摸索。找矿区域往往植被茂密,这对开展野外工作极为不利,控制测量就更为困难。
“要想了解矿体情况,就得把人吊在矿体旁的大树上,遇到情况不明朗的矿体,一吊就得两小时!”再提起当年的找矿故事,赵先平依旧记忆犹新。没有GPS、光电测距仪等先进仪器,只能靠罗盘仪、花杆、标尺和测绳,计算也只能用最原始的对数表和算盘。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第一代八队人硬是凭着“踏破铁鞋”的坚韧发现了韩旺铁矿,1976年3月,提交“山东沂源铁矿韩旺矿区地质补充勘探报告”,项目共完成钻探14963米,该报告提交铁矿储量16327万吨,得到山东省政府的高度认可。2005年,韩旺铁矿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进入全国铁矿产能前列。
以矿建队,以矿建院,以矿发展——精神的火炬就这样在罗盘指针间传递,为一代又一代八队人指引着方向。
山东是国内外知名的金矿大省,资源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八队人自然也没有停止过找金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胶东地区福山附近常有村民说有人在河里淘金,在国家水质检测的结果中,也显示这片区域存在金矿的可能。
在时代的宏大叙事里,八队人宛如一位坚毅的行者,无畏山川险阻,主动担当作为,毅然肩负起探索大地奥秘的神圣使命。多次安排技术人员到实地勘查,并在黄铁矿化岩体中发现了金,但经过化验却得到“含金量太小”的结论。含金量少,就意味着没有开采价值,时任项目负责人的戴炳仁却总觉得还有希望。他骑着自行车一趟又一趟去村里的小河边走动,河边的每一块石头他几乎都摸遍,终于在1991年发现一处含金量很高、极具开采价值的金矿点!
然而,那时候胶东的苹果很畅销,没有果农愿意让出这块地去开采。就在一筹莫展之时,果园意外起火,戴炳仁带着项目组第一时间冲上去救火,甚至还烧坏一件皮夹克,让当地村民深受感动,这才同意了项目组开展进一步勘查,这也就有了福山张家金矿的雏形。
“找矿没有技巧,就是磨心性,必须把山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摸几遍、每一棵植物都观察透彻,心里才有底。”朴实的话语背后是每一位八队人藏在心底的诀窍,但不断推陈出新的成果背后还有另一个秘诀——勇往直前的地质战士们始终心怀国家,不管再苦再累,立志踏遍祖国的山河与大地!
凭借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第一代八队人先后在日照、临沂等地开展了1:5万、1:20万区调20余个图幅,近20000平方公里,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资料。1984年12月3日和19日,《中国地质报》《大众日报》都在头版分别报道了八队在莒南仕沟探明大型重晶石矿的消息,为当时的找矿工作提振了精气神!
1985年10月,提交《山东省郯城县房庄重晶石矿区初步勘探地质报告》,该项目获部级找矿四等奖;
1986年4月,提交《山东省临沂市李官矿区石英砂岩矿、瓷石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该项目获部级找矿四等奖;
1989年,发现姜家窑矿区的Ⅰ号Ⅱ号矿体,探明金矿储量C+D级4吨,项目获地质矿产部授予“科技成果三等奖”……
一条时间轴,将八队人孜孜矻矻扎根找矿一线的精神还原—— 变化的,是日益增多的找矿成果;不变的,是他们代代传承的“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地矿精神。
关键词:扎根日照——
与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八队立足日照、扎根日照,于港城大地山川河流间,已然走过30余个春秋。时间不语,但八队人留下的奋斗足迹令人瞩目——
“这是一个传说能变成现实的地方。”4月10日,在五莲县七宝山矿区,八队原总工程师彭永和这样形容。作为七宝山铜多金属矿项目的负责人,他全程参与、见证了这一重大突破。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矿产资源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没有根本改变,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处于基础性、支撑性地位。
2008年8月,八队在五莲县七宝山发现了山东省最大的铅锌多金属矿,提交的《山东省五莲县七宝山地区铜及多金属矿详查报告》显示,铅锌和银的资源量均达到中型以上矿产规模,潜在经济价值近60亿元!
“这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我们一直坚信七宝山的地下,一定还有大矿、好矿!”虽然有了成果,但八队人没有停止。2018年,相隔十年,新一代八队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地质大数据分析、三维建模等新技术,在七宝山发现了新的含矿“隐爆角砾岩筒”,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不断更迭的成果背后,仅仅是八队人情系地方、敢打敢拼的缩影。近年来,八队积极落实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特别是认真落实日照市委、市政府“创新兴市”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从1989年莒县膨润土矿勘查,再到1995年莒县洛河乡洛山—鸡山白云岩普查;从2000年胶南—五莲—莒县金矿调查,到2004年五莲县七宝山多金属矿普查;从2009年日照市官山矿区榴辉岩矿详查,到2012年开展五莲县母山多金属矿普查……
任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个小山村的韩旺指挥部,砥砺50载至今,已在省内先后完成地质找矿项目200余个,用行动对扛牢肩上责任作出最生动诠释!
时代变换,审时度势的八队人始终以“深耕本土、服务地方、融合发展”为信念,将找矿立功的使命融入国家资源安全的大局,在山川林海间诠释着肩上使命,竭尽全力以大地质服务助力全市经济绿色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主动对接需求、创新平台建设、深度融入地方”的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地质报国——
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使命踏遍祖国山河
对于一支以国家号召、人民需要为己任的队伍,立足日照、服务全省、走向全国,这是一代代八队人的信念和决心,更是使命所在!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八队人主动“走出去”,勇于承担急、难、险地质勘查任务:走青海、入甘肃、进新疆,敢闯荒漠戈壁,敢攀峻岭险峰,苍穹之下频频叩开宝藏之门。
八队人始终将“找大矿、找好矿、找富矿”作为心底地质报国的使命。2002年,八队成为第一批成功拓展西部市场的山东地勘单位,23年来,先后实施西昆仑红山顶区调、达布达尔矿调等大型基础性地质项目10余个,开展且末县铜多金属矿调查评价、和静县铁铜多金属矿普查等矿产勘查项目50余个,探明各类矿产资源储量3亿多吨;连续实施青海省德令哈市铜矿普查、诺木洪郭勒金多金属矿详查等地质找矿项目60余个,其中探明的青海省日龙沟锡多金属矿为目前青海省内最大的锡多金属矿;先后勘查评价了铜、锡、金、银、铅锌、钼、石英岩等多处矿床和矿产地,累计提交石英岩矿石量3.5亿吨、锰矿石量1134.5万吨、金金属量15.5吨、银金属量1497.2吨、铜铅锌钼等多金属量94.3万吨……
地质找矿离不开钻探施工技术的支撑,它是探向地下的“千里神眼”。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八队不断升级地勘工作“金刚钻”,创新开展了深部钻进、轨迹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关,在超深、超难、超斜钻探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着地质钻探核心竞争力,曾在海拔55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开展小口径岩心钻探。在西部开展工作23年来,八队共计完成小口径钻探项目300余个,完成钻探工作量120余万米,连续多年工作量稳居全省第一,让山东地矿的声誉传得更远、更响亮。辉煌的成绩单映照出的,是八队人为西部地区找矿工作作出的巨大贡献,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亮眼的“成绩单”从来都不是八队人当做躺在上面睡觉的“功劳簿”,而是催人思危思变、开拓进取的动力源泉。
2018年,八队深入践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作出“跳出西部,进军全国清洁能源钻探领域”的战略部署。在八队党委的果断决策和精心谋划下,组建了清洁能源钻探施工团队。为适应大口径钻探需求,八队不断摸索前行,自行改造升级了已有水源钻机,对水平井施工中发现的部分不足及缺陷进行了创新性改造,成功申报了卷扬机减速机构等5项专利,为巩固市场地位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020年,八队独立取得了中石油煤层气井作业队伍资质,成为山东省内第一个进军煤层气钻探领域的单位,也进一步扩大了八队在新能源钻探领域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更标志着八队的新能源钻探工程施工、管理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2022年,八队进一步加大科技、装备等资金的投入力度,瞄准提升地质装备水平,着力培育发展优势,厚植发展实力,全面增强在煤层气钻探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实现地质主业、科技创新的新突破。
近年来,聚焦服务新能源勘查领域,八队人又秉承“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理念,先后在青海、甘肃、山西、天津、山东、雄安新区等地区,施工完成地热井、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清洁新能源大口径钻探20余万米,并开创了我国煤层气钻井施工领域追煤钻遇连续最长泥岩段和施工区块单井钻进最高效率、同目的层钻进最高效率三项纪录,荣获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省级决赛一等奖。
桩桩件件背后,是八队人孜孜矻矻找矿一线的真实写照!50年来,累计发现各类矿产50余种,向国家提交大中型金属矿床近30处、大中型非金属矿床100余处,大中型水源地80余处、地热田20余处,共探获贵金属1129.28吨,有色金属254.1万吨,黑色金属30.2亿吨,重要非金属29.66亿吨,潜在经济价值达万亿元;荣获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奖25项,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山东地矿面向新能源钻探领域的一面旗帜,八队也将始终坚守地质报国的初心,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积极应对每一次挑战和机遇。
五十载春秋,八队人用双脚作笔,以山河为卷:
最初,他们写下的是“哪里有矿?”
后来,他们追问的是“怎样找好矿?”
今天,他们回答的是“如何与地球共生?”
星河远望,以大地之名再出发!最后,想用电视剧《山情》中的主题歌《情系青要山》作为本文的结语——
山望着我,在茫茫荒野中跋涉;风伴着我,在层层荆棘中开拓;岁月中尝遍酸甜苦辣,心中却蕴藏着沸腾的生活。
山记得我,用雨水伴着汗水解渴;风记得我,用喊声伴着雷声诉说;找矿中追求历代的希望,山谷中忍受着人生的寂寞。
你用闪光的眼睛说着欢乐;为寻找祖国的矿藏,山也留我,风也留我;为开发祖国的矿藏,山也留我,风也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