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帮扶职责记心间乡村发展谱新篇

  全媒体记者 秦钊
  开栏的话 目前,全市共有省、市、县派第一书记595名,各级第一书记聚焦宣传党的政策、建强基层组织、推动强村富民、强化乡村治理、真情服务群众,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良好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得到派驻地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充分认可。
  市委组织部联合日照日报社特开设“第一书记驻村笔记”专栏,聚焦广大第一书记在农村一线真蹲实驻、真帮实促、真抓实干的故事,讲述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广大党员群众以产业振兴助力全面乡村振兴的奋斗故事,全面展现第一书记风采,营造“互学、互看、互比、互促”的良好氛围。

“云端”上的乡村“蝶变”
  芳菲四月,五莲县中至镇东坡西村金银花种植基地,漫山遍野的金银花长势喜人。“这些宝贝长得这么好,多亏了这些自动化的设备!”正蹲在地头,在驻村笔记本上认真记录设备数据的李传成说。
  李传成所指的机器,一台是气象环境检测仪,上面正实时显示着当天的光照、温度、湿度、风力、风向等信息,另一台是全自动孢子捕捉分析仪,能捕捉空气中的病原孢子,通过AI识别分析孢子种类及数量,上传云平台,提前预警。这些让周边村村民眼馋的新设备是省派日照市五莲县中至镇东坡西村第一书记李传成去年到村后安装的。
  东坡西村位于五莲县中至镇西南方向,属山区丘陵村。“我们村土层较薄,20厘米往下基本都是横板岩,种植作物很受限。”村主任张隆朋说。
  2024年1月,浪潮集团省派日照市五莲县中至镇东坡西村第一书记李传成驻村后,通过深入走访调研以及外出学习,借力五莲县坡西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村“两委”干部带头入股,带领集体下功夫发展金银花等特色中草药农产品。
  为了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李传成争取浪潮集团帮扶资金40余万元,布局建设了当地金银花特色农产品智慧种植“四情”管理系统。“这套系统能立体实时全方位监测墒情、虫情、雨情、病情(四情),大大提升了产品品质,为我们产业升级插上科技‘翅膀’。”张隆朋说。
  不仅如此,李传成还继续争取浪潮集团帮扶资金20余万元,帮助村里升级了金银花生产加工包装系统,建设了分装称重一体化设备,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如今,东坡西村的金银花种植规模已扩大至500亩,还注册了“金秋念乡”金银花品牌。采摘时节周边100多户村民都能实现家门口打工,年收入增加近2000元。同时,李传成还积极扩大中草药种植规模,通过考察论证,积极引进培育野菊花种植产业;联合片区其他第一书记利用省财政帮扶资金300万元建设了3座冬暖式钢结构蔬菜大棚及1座连体大棚;整合片区土地3388亩发展北美冬青等新项目,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带动50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从田间到云端,数字化让乡村焕发新生机的例子,在东坡西村还有不少。
  “您的血压又高了,平时要注意少吃盐。”这是村医林俊启在给64岁的村民王风彬体检后嘱咐的话,给王风彬体检用的可不是普通的仪器,那是一台价值5万多元的“硬设备”。
  在东坡西村,有一处村民很喜欢的地方,那就是村卫生室,村民们称之为“智慧健康驿站”。这里有一台浪潮集团自主研发的健康体检一体机,常规体检、远程问诊、辅助检查、心理评估、慢病管理、健康指导等一应俱全。
  东坡西村原有的乡村治理基础较为薄弱,李传成驻村后,争取集团帮扶资金30余万元,构建了村庄智慧党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安澜防溺水管理平台、智慧便民健康平台等系统,让广大村民过上“云端生活”,实现了“一屏观全村、一屏管全村”的梦想。
  “以数字化信息化赋能产业升级、乡村治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李传成在他的驻村笔记上工工整整写下的。

“文化IP”让乡村旅游“火”起来
  春日的五莲县丁家楼子村溪泉潺潺、鸟语花香,伴着如此美景,乡村旅游的热度逐渐升温。
  走在村内一条平整的小路上,时不时能遇到全副武装的登山爱好者,劲头十足地朝远处的山峦走去。随意推开 一家民宿的大门,石墙、屏风、假山、锦鲤,还有各具特色的起居室让人心生欢喜,站上二楼的观景台,无需远眺,仙气缥缈的九仙山仿佛触手可及。
  “每到假期,这里都是一房难求,村前的停车场爆满,我们正在计划扩建停车场。”郑勇山笑着说。
  丁家楼子村位于五莲山风景区内,村子依山傍水,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村西巨石上宋代文豪苏轼题刻的“第一山”“白鹤楼”“留月”等历史文化古迹,与村东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丁公石祠遥相呼应,构成“山、水、茶、文”的独特格局。
  去年1月,省派丁家楼子村第一书记郑勇山来到这里,开始了他的文旅规划新图景。作为山东文旅集团派驻到这里的第一书记,郑勇山在他的驻村笔记上郑重写下:“挖掘利用苏轼文化,打造乡村旅游新IP”的第一目标。
  丁家楼子村自古以来就有苏轼文化和丁公文化的深厚底蕴,但是并没有得到深入开发。郑勇山立马着手参与了“苏轼与五莲”的文化研究,为苏轼微电影、短视频、图书和苏轼灯光秀出谋划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9月,“跨越时空的苏轼”灯光秀精彩上演,附近村民、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灯光下的丁家楼子,一半是历史,一半是故事,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织,一代文豪苏轼诗情画意的一生在这里演绎。同月,《苏轼情寄九仙山》大型情景剧演出也同步上演,从咫尺舞台走向历史纵深处,苏轼与五莲的缠绵悱恻跃然于眼前。
  结合苏轼文化和村庄发展需要,郑勇山充分利用省派第一书记资金和各类资金支持,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丁家楼子村综合提升项目,特别是启动丁家楼子村综合研学基地项目,对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茶厂提升改造,建设白鹤楼书院,全面展示苏轼知密州期间在五莲的足迹史料。“我们已经与多家研学机构达成合作,重点开发主题研学产品,发展研学产业,目前看效果不错。”村党支部书记丁超说。
  看着眼前崭新的文化广场、环村水系、环村步道、留月台阶等基础设施,回村创业青年丁金伟笑着说:“自从我们村进行了改造,村里的农家乐几乎天天客满,收入增加了不少。”
  40岁的丁金伟目前经营着一家农家乐餐厅,早年在外打工的他,敏锐地抓住商机,将家中闲置多年的老宅重新装修为农家乐,随着村里旅游资源的开发,他对自家的农家乐发展充满信心。“我们正在积极推进民宿建设计划,今年将再建成5家,不求摊子铺得大,但求用心出精品。”村党支部书记丁超说。
  “深入挖掘‘苏轼文化’‘丁公文化’两张历史文化名片价值,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壮大村集体经济,真正将丁家楼子村打造成为一处可观、可游、可互动、可品味的千年文化村落。”这是第一书记郑勇山的心里话。

项目为引 帮扶共建促振兴
  春和景明,五莲县户部乡王家大村一派繁荣景象。位于村中心街道上的乡土文化大集,拖拉机轰轰作响,这里正在建设的是大集的提升改造项目。
  眼前,一座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集市大棚主体已完工,工人们正在对外墙进行完善;远处,挖土机作业不停,几个莲藕池已雏形显现。“9月份将竣工验收,那时我们村的集休闲互动、乡味加工、儿童娱乐、大学生研学、新时代文明活动于一体的乡土文化大集研学基地将正式与大家见面。”说这话的就是李世宾,潍坊学院驻五莲县户部乡王家大村省派第一书记。
  2024年1月,李世宾被派驻王家大村,一驻村,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启了调研。
  王家大村位于户部乡驻地西南,村前是九仙山,村北有马耳山,342国道从村前经过,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村庄有大集、商业街等经营场所,虽然都具有一定的人气,但由于规划不充分,各个点位没有形成“抱团”发展之势……李世宾在他的驻村笔记上,悄悄记录下了这些调研信息。
  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如何将这些点位串联,发挥1+1>2的协调效应?李世宾思考了许久。
  根据五莲县委组织部和当地党委政府联片打造,共建乡村旅游规划部署,李世宾决定与村“两委”、联村企业一道,积极探索以村企合作为基础、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引、以村庄组团发展为路径的共建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
  他们先后以观光农业、民宿康养、文创购物、特色美食等业态,布局建立乡村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构建起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体系。
  走近该村原村庄学校,由于合村并校的原因,这里已经不用做日常教学,而是改造成了大学生写生研学基地。村里各处散落的写生大学生,足以证明该基地的受欢迎程度。“这里人文自然景观独特,吃住游一条龙服务也好,我们一行50余名师生已经在此写生一周时间了。”潍坊学院色彩实践课程教师张丽敏说。
  去年,仅潍坊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前来写生研学的学生就超过了千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这里共同构筑起了乡村发展的美好愿景。
  视线再转向该村的东南方向,这里有一处占地10余万平方米的莲藕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这是该村联合片区多个村共同投资发展的,目前项目正在加快推进高标准玻璃观光温室大棚建设,随之藕粉、荷叶茶、莲芯茶、糯米藕等即食产品也将面世。
  以项目为牵引,帮扶共建促振兴。在王家大村,如火如荼的项目远不止这些——
  总投资1000余万元的康养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以宋家村自然资源和自有建筑为依托,打造面向旅居养老人群、老年旅游团队、高端研学团队等群体的乡村康养基地;
  总投资2000余万元的九仙朴园项目,依托上沟村紧邻龙潭湖景区优势,打造集康养、美食、研学、娱乐于一体的自然疗愈基地……
  目前,各项目都在紧锣密鼓中进行。
  “现在大家伙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我们对村子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这都多亏了李书记!”王家大村党支部书记王世庭一脸欣慰地说。

脚下沾满泥土的“博士书记”
  “牛书记,棚里的大樱桃新梢长势不错,明年的销售问题还得麻烦你给拿拿主意。”五莲县许孟镇东楼子村大樱桃采摘基地负责人、村党支部书记杨占学站在大棚前,远远望见牛晓便热情招呼。“杨书记,今年疏花要精细些,乡亲们都等着咱们打出自己的招牌呢!”
  大家口中的“牛书记”牛晓今年37岁,这个有着“国家公派留学博士”之衔的省派第一书记,是去年从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来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牛晓用沾满泥土的脚步丈量了东楼子村的每一寸土地,与村“两委”干部一起抓党建、兴产业、办实事,赢得了全村党员、群众的连连称赞。
  初到东楼子村,牛晓进村时,路面破损严重给车辆行驶带来很大不便,这一场景给了他当头一棒。“路不通,万事难。”牛晓在他的驻村日记里这样写道。
  于是,牛晓一刻也不敢耽误,因为他知道早一天修好路,村民们就能早一天过上好日子。不久,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村里25200平方米的道路整修及硬化,120余盏路灯安装全部竣工,村民们几十年的行路难题迎刃而解。
  “牛书记来了后,我们村可是大变样了,你瞅瞅这河道修的,水都走地下了,这新修的广场还能跳大秧歌!”坐在柏油路边晒太阳的村民刘金祥说。
  今年78岁的刘金祥回忆,因为村里有条小河,以前每年雨季河水上涨,老老少少都得蹚着水出行,连边上的房子都变成了危房。牛晓书记驻村后,带领专业人员设计出河道整治方案,并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新修了3400多米的下水道,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雨季来临了。
  刘金祥另外所说的“能跳大秧歌的广场”,指的是村里新修建的20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
  为了给老百姓提供更便捷舒适的活动场所,牛晓多方协调,不仅在村内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广场,还新建了300余平方米的房屋,用于党群活动室,购置了新的办公设备,为党组织和群众开展活动营造了温馨环境。
  硬件设施升级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也不能落下。
  这不一大早,身穿喜庆红衣的东楼子鼓舞团就来到广场上,用手中的乐器,敲出农村文明新生活的欢快节奏,将移风易俗“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的理念传到千家万户。
  “我们这个鼓舞团是去年在牛书记的推动下成立的,从之前的8人发展壮大到现在的22人。我们自己在短视频上抠动作,现学现练,手上都练出了泡,但是每个人都很开心,特别现在又有了村广场和活动中心,老少爷们可高兴了。”村妇女主任、鼓舞团成员徐清英说。
  牛晓知道,一个村只有抓好产业发展,才能使全村的面貌得到根本改善;只有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实现农村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所以,他积极利用第一书记帮扶资金,升级村内核心产业即采摘大棚,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振农文旅项目。目前,该村12座高标准示范大棚已拔地而起,大樱桃采摘基地就在其中。
  谈及今年的工作计划,牛晓翻开他的驻村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义诊服务、中学生升学志愿填报辅导、走访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优秀党员”和“仁德典范”评选、电商运营、手工煎饼加工坊升级、农文旅花海、马术项目规划……不难看出,牛晓会继续用他沾满泥土的脚步,诠释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帮扶职责记心间乡村发展谱新篇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