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位岸桥司机的“着陆”记
图片

  全媒体记者 解友财
  6月3日,在山东港口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现场,数艘巨轮一字排开,数十米高的大型机械挥舞着“巨臂”,从巨轮上抓起一个个集装箱,平稳地将其放在无人驾驶集卡上。
  随后,无人驾驶集卡启动,将集装箱运往堆场中的指定位置。
  此刻,偌大的堆场空无一人。
  在距离堆场1公里之外的日照港科技大楼11楼的远程控制中心,今年35岁的远控岸桥司机高腾正坐在办公椅上,盯着面前的6块显示屏。
  这些大屏幕通过不同角度的摄像头和传感器,把吊装作业各个角度的画面和各种数据实时传输过来,然后再遥控操纵着岸桥机械臂对集装箱进行“隔空取物”。
  “以前,不论严寒酷暑,我们都要在离地40米高空的岸桥驾驶室里‘孤军奋战’。工作时必须全程保持前倾姿势,眼睛紧盯着吊具与集装箱锁孔进行毫米级对接,完成空中定位、着箱起吊、装车回移等步骤,由于长年低头弯腰,很容易造成身体不适。”说起以前的工作,高腾有感而发。
  2021年10月,以“远控岸桥、自动化轨道吊、无人集卡”为基本布局的日照港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式启用。
  去年以来,日照港锚定建设“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强化数智赋能,探寻低碳路径,让改革创新成为港口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在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基础上,日照港实施传统岸桥改造,持续扩大自动化规模,探索顺岸端交互自动化码头解决方案,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综合效率提升9.5%,外集卡在港停时压缩30%;建成投用全国首个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一阶段,首创全货类适用、全流程互通、全系统智能的大宗干散货作业体系,系统作业效率提升超3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
  同时,日照港联合高校、民营企业以及兄弟单位,首创“港校企”协同模式,研发投用国内首台套粮食螺旋带斗卸船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核心部件国产化率100%,最高接卸效率1500吨/小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线国产化轻量化轨道吊和智能导引运输车(IGV),推动主要零部件国产化替代,构建“无人化+可视化”作业场景。
  作业环境的变化,让大部分操作人员脱离了以前在岸桥上作业的模式,从40米高空成功“着陆”。“如今在科技的助力下,港口作业变得更加高效、智能。”说起港口的变化,高腾充满自豪地告诉记者。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位岸桥司机的“着陆”记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