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周小桓
【核心阅读】
十年立法路,一脉山海情。
2025年,日照迎来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周年。十年,日照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立法“小切口”破解治理“大课题”,在碧海青山间镌刻法治年轮——
从守护城市发展的碧海蓝天到规范市容环境的匠心标准,从为“停车难”寻找管理突破口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出台暖心条例……18部落地生根的地方性法规,涵盖城乡建设与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为治理创新铺设制度轨道,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载探索,十年实践,从“良法”到“善治”,一部部带着海洋气息的地方性法规,正悄然重塑这座现代化海滨城市的治理基因。
让“党规党语”与“法言法语”融合统一
党的领导是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证。
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年来,日照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立法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每一项法规都与党中央决策部署同频共振。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书写新时代立法工作新篇章。
在实际工作中,日照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党中央、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要求,巧妙地融入到具体的法规制定中———
在《日照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日照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日照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等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贯彻了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条文,切实推动了日照在生态保护领域的法治实践,让党的绿色发展理念在日照大地上落地生根;
而在详细参照胶东五市协同立法确定的框架结构和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的《日照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不仅填补了我市海洋牧场立法空白,更对推动国家“蓝色经济”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山东省创新开展区域协同立法的生动实践。
“讲好‘党规党语’是基本要求,讲好‘法言法语’是基本功底,二者融合统一是落实党对立法工作全面领导的关键。”日照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仲强说。
十年来,从立法规划审定到重大制度设计,从法规草案酝酿到表决前关键环节,日照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重大事项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切实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确保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全民共同遵循的规范。
当然,立法不仅在于规范当下,更在于引领未来。
为推动法规实施,确保良法善治。2022年换届伊始,日照市十九届人大常委会对上一届颁布实施的11部实体性法规集中开展“回头看”,总结评估法规实施的基本情况和实际效果。
这次“体检”如同手术刀,精准切入城市发展的沉疴:历时半年多,召开座谈会160余场次,发放问卷1.5万余份,发动代表群众“云提意见”3000多人次。
与此同时,为打通地方性法规实施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12月,日照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关于推进地方性法规进入执法纳入监察融入司法列入普法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压实立法、行政、监察、司法机关的主体责任,在全国率先以制度刚性压实法规实施责任。
真正的创新在一年后落地。2023年12月,全国首个地方性法规“四入”数智监督平台上线运行。这个依托政务云打造的“4+3 +N”体系,首次实现对法规实施全流程的数字化监督。
“当某项工作严重滞后,系统会自动亮‘红灯’预警。”日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介绍,该平台已整合50多个市直部门单位和区县的相关数据资源,对各项法规条文的行政执法、司法适用、监察监督、普法宣传情况进行逐项分解、实时录入、在线监督,织就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规实施监督网络。
“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十年间,日照创新探索从立项起草到贯彻实施、跟踪问效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让每一部法规都成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城市发展的治理利器。
将“民言民语”充分融入“法言法语”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人民群众是立法的源头活水,只有充分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立法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意愿,贴近人民的生活。
十年,日照立法始终以民心为原点,开门立法,让“民言民语”顺畅地融入“法言法语”之中。
2021年9月,日照市人大会议室里,15名立法咨询专家围绕《日照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草案)》展开激烈讨论。这是日照首次举行立法听证会,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时间、社区健身设施管理等民生关切被摆上台面。
“百姓心声要更快更准体现在立法中。”主持听证会的负责人说。三个月后,3所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和1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相继设立,打通了立法民意的“最后一公里”。
开门立法不止于线下。
2024年6月,日照某社区公园长椅旁,市民张先生用手机扫描椅背上的“代表码”,反映附近健身器材损坏问题。
扫码、留言、提交。不出三分钟,信息直达责任代表。
“都说有事找代表,遇事靠代表。在这个平台上是真的实现了。”顺利提交上信息,张先生喜滋滋地说。
张先生所提及的“平台”,是我市于2022年正式上线的“日照人大代表管理服务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全市每位代表都拥有专属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24小时线上反映诉求,形成“群众反映、代表收集、政府办理、人大监督”的闭环。
不仅如此,在线列席、在线留言、在线测评,这些在“日照市人大代表履职云平台”上都可以一键操作。
为了体验“云平台”的魅力,记者特意登录上去,一番操作下来后,不禁连连赞叹:“24小时在线履职,原来是真的!”
在“云征集”模块,当立法项目通过平台发布公告,分布在全市各行各业的4360名各级人大代表都能实时参与。
“民主”与“民心”相通,“民生”与“民声”相应。日照市人大常委会的开门立法之举,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地有声”。
“未来,我们还将积极鼓励社会公众通过各种渠道参与立法。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吸引广大市民积极建言献策,让‘民言民语’在‘法言法语’中得以充分体现。”日照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用“小切口”撬动城市“大治理”
一笔一印记,部部皆华章。
十年来,紧扣推动日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法治需求,聚焦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方方面面,日照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决策与城市发展相衔接,以良法善治护航人民美好生活。
“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当家法’了。”2017年10月1日,《日照市城市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让时任日照市城管局负责人由衷感慨。
作为山东省首部设区市城市管理综合性法规,该条例的出台终结了日照“借法执法”的历史。这部历经多轮论证的法规,直面多头执法、借权执法等痛点,固化文明城市创建经验,为后来出台的物业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系列法规奠定基础。
该条例实施后,一场城市治理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市委、市政府以条例为“总蓝本”,对全市55个乡镇街道实行分类考核。
变化肉眼可见。通过连续三年的考核督导,基层干部积极性被激活,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市民满意度持续走高。在万平口景区,曾经杂乱的摊点按条例规范管理,既留住烟火气,又守护了碧海金沙。
十年探索,法治的脚步不止于此。一个个首部、一项项创新,与时代同步伐、与改革同频率、与实践同发展,日照市人大常委会不辱使命,摸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法治建设之路。
海滨城市的特色立法更引人注目。在与胶东四市建立协同立法机制后,五市同步出台《日照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作为山东首个区域协同立法项目,该条例创新提出协同管理措施,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民生“关键小事”始终是立法焦点。《日照市养老服务条例》针对群众期盼的社区养老设施、长者食堂、长期护理保险等作出创制性规定;《日照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则创新固化“12345+110”“12345+监察”等联动机制,让民生诉求直通权力监督部门;
城市文明法治底色不断擦亮。《日照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创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社会文明的新格局;《日照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加强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4年底,随着《日照市日照绿茶保护管理条例》获批,山东首部茶产业法规诞生。这部于今年实施的条例,为价值61.22亿元的“日照绿茶”品牌构建起“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保障体系;
……
十年立法路,日照市人大常委会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从首部程序法到城市实体法,从城市管理条例到海岸带保护条例,再到刚刚实施的绿茶保护条例。数字记录下每一次改变:《日照市机动车停车条例》推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126处停车场、10120个停车泊位限时共享;《日照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落实建立大气污染精细治理体系,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四位;《日照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让30万居民喝上放心水,10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日照市全民健身促进条例》进一步推动体育、教育系统的体育场馆、场地向社会公众开放,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89平方米;《日照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条例》推动诉求响应提速4 0 %,合理诉求服务满意率97.26%,问题解决率达95.99%;《日照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施行后,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处,省级示范建设项目14处……
如今,在日照市人大代表管理服务云平台大屏上,实时跳动的“代表码”连接着4360名代表与300万名港城市民。相信——当法治成为城市信仰,必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治理与民生改善的时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