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亮身份,带领居民参与楼栋管理,看日照经开区奎山街道奎安社区——
全媒体记者 牟艳霞
来到日照经开区奎山街道奎安社区锦钰佳苑北区9号楼1单元,单元门一侧,红色标牌上,“红馨楼栋”四个字格外醒目。推门而入,交换空间、照片墙次第映入眼帘。走近细看,在墙上亮相的,是该楼栋的11名党员。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打造红馨楼栋,就是想通过党员亮身份作表率,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实现楼事楼议、楼事楼办、楼事楼管。”6月27日,奎安社区党总支书记侯燕燕告诉记者。
奎安社区现有人口1.1万余人,九成居民为迁入人口,社区居民地域归属感较低。近年来社区陆续实施“警网融合”工程,按时、错时、延时、随时“四时服务”等,如果说这种以社区为主体的治理模式,更多的是“他治”,那么,红馨楼栋就是居民“自治”的探索,党员带动居民,聚邻、悦邻、睦邻、安邻等四大行动凝起“邻聚力”,让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照进现实。
说起红馨楼栋,不得不提居民王梅霞。王梅霞退休前是山钢日照公司炼铁厂工会副主席,人热情、又有亲和力,是奎安社区“能人库”的重要一员。“有事找她,她都积极参与,平日里也经常主动为社区建设出主意,社区的瑜伽、乒乓球等文体队伍,就是她带动成立起来的。”侯燕燕说。
王梅霞所在的楼栋,一共14户居民,党员户就13户。首个红馨楼栋,就选在王梅霞所住的楼栋。红馨楼栋运行起来后,王梅霞当上了楼栋党小组长,一场社区“红色自治之旅”就此开启。
她将自家车库改造成妇女微家。一个空间,几把椅子,平日里,邻居们聚在一起,或是聊天,或是搞健康义诊,甚至当红娘,一来二去,人和人之间更熟络了,还能发现解决问题,形成更多共识。
党员亮身份,更多的是激发起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个个车库变成了“邻里会客厅”——
五楼一住户家有俩娃,家里玩具多,他家的车库就成了周边孩子的乐园,楼前楼后的孩子经常扎堆一起搭积木、玩玩具。
楼栋有位老人,之前不大愿意与人交流,自从车库门打开后,不少邻居聚在门前聊天,现在老人逢人就主动打招呼。“今春老人还给我了一包菜种子。”王梅霞说。
居民们心贴得近了,关系自然就好了。
居民杨大哥退休前就是搞维修工作的,家里工具齐全,邻居若有需要,一个招呼,杨大哥带着家伙什儿就去了。
楼栋内有位80多岁的老太太,儿子在外租房陪读,老人平时独居,只要一天没见着老人,邻居苏大姐就去敲门,见到老人安好才放心。
爱好踢毽子、拍打养生的居民,也各自拉起了自己的队伍,每天带着邻居一起锻炼。
“现在我们楼栋的居民,真是处得像一家人一样。”居民于涛涛说,“就拿我们交换空间的书来说吧,一开始就只有五六本,现在三四十本是有了,都是居民自发从家里拿过来的。”
而社区也主动发挥作用,给居民当家、发声的空间。每个季度,奎安社区都组织社区党员、居民代表、物业经理、网格员开展一次“我的社区、我的家”党建引领“邻”聚力恳谈会,搜集居民诉求。今年以来,社区共收集各类居民诉求51条,45条已处理完毕。
有居民反映,小区西门绿化带延伸到斑马线,影响通行,物业当天下午派人现场研究,第二天就整改完毕。有居民建议,羽毛球场地附近种的月季捡球容易扎到手,物业很快换种上冬青。
楼栋变成“家”,啥事都好办。红馨楼栋运行半年来,公共区域更干净整洁了,邻里关系更和谐友爱了,着实让不少其他楼栋的居民“眼馋”。目前,奎安社区已将831名居民党员就近划入党小组,“我们打算组织各楼栋自愿报名,待考察合格后争取今年再建设2—3个红馨楼栋。”侯燕燕说。
“想大家了,放假回去约。”在奎安社区乒乓球俱乐部群里,社区居民陈燕云跟邻居们互动。看,一个和谐有爱的社区,让更多点头之交的邻居成了伙伴、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