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城市因大学更有底蕴 大学因城市更具活力
——曲师大地理与旅游学院推动“城市+大学”融合发展实践
  

全媒体记者 吴志斌 蒋月阳 通讯员 李宝富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日照的金色沙滩上,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的师生们已带着仪器穿梭在城市街巷进行专业测量——— 这样的场景,正是“城市+大学”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城市与大学的相遇,从来不是简单的空间叠加,而是一场智慧与土地的对话。当大学的学术基因融入城市的发展肌理,当城市的发展需求促进了大学的学科生长,两者便形成一种共生共荣的生态。
  时序轮替,作为扎根日照的高等学府院系,曲师大地理与旅游学院以地理学的综合性优势为笔,以日照这片热土为卷,充分发挥高校支撑区域中心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作用,促进学校科技、人才、学科优势与日照市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全面对接,在服务城市发展中实现学科跃升,在学科建设中助力城市进步,谱写了一曲双向奔赴的协奏曲。

规划赋能从纸面蓝图到城市肌理的深度渗透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科学规划的引领;而高校的学术智慧,往往是规划最坚实的底气。
  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曲师大地理与旅游学院深度参与日照市“多规合一”的实践,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迭代升级中,贡献了专业力量。2024年,该学院与日照市规划设计集团联合获批的“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国土利用与信息化产教融合示范性基地”,不仅成为学生实践的平台,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城市规划的“智慧引擎”———这里研发的空间分析模型,为日照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供了科技支撑。
  旅游产业的升级同样可见该学院的身影。作为滨海旅游城市,日照的景区规划与业态创新始终是发展重点。该学院编制的莒县、岚山区等旅游总体规划,不仅勾勒出“山海之间”的旅游脉络,更通过50余项景区规划、旅游扶贫规划,让学术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22年,与山东海洋文旅集团共建的“精品旅游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更是打通了“教学—科研—产业”的闭环,学生参与设计的民宿集群方案,已在日照海滨村落落地生根。
  从城市空间的优化到产业活力的激发,该学院用一个个具体的规划项目证明:高校的学术资源,完全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的“规划师”与“智囊团”。

平台共建让创新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血脉
  如果说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骨架”,那么创新平台就是填充其中的“血肉”。曲师大地理与旅游学院与日照的深度合作,正体现在一个个省级、市级平台的共建共享中,它们如同毛细血管,将高校的创新基因注入城市发展的血脉。
  2022年,“未来景区智能服务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的落地,为日照的旅游业装上了“智慧大脑”。这个由该学院与日照规划设计集团联合共建的平台,研发的景区客流预警系统已在万平口景区投入使用,通过实时监测与大数据分析,有效解决了旺季游客过度集中的难题。而同年获批的“精品旅游业态创新与标准化建设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则为日照制定地方旅游标准提供了学术支撑,让“阳光海岸 活力日照”的品牌更具含金量。
  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日照市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守护者”。实验室针对北方茶园种植区的生态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提出的“茶园—湿地”复合生态系统模式,既保障了茶叶产业的发展,又减少了面源污染,这一成果已在东港区的茶园推广,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更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成立的“山东省休闲旅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将高校、企业、政府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这个由该学院牵头,联合日照市文化和旅游集团、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等单位组建的平台,不仅培养了适应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通过“需求对接—联合研发—成果转化”的机制,让企业的难题成为科研的课题——— 为解决日照滨海湿地退化问题,共同体联合开展的“湿地修复技术研究”,已在傅疃河口湿地见到成效。
  桩桩件件,这些平台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科研功能,它们是“城市+大学”协同创新的制度性探索,让高校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旁观者,而是城市发展的深度参与者。

人才共育为城市发展注入可持续动力
  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曲师大地理与旅游学院与日照的互相成就,最根本的落脚点在于“人才”——— 既为城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也在服务城市中培养了更高层次的学术人才。
  “四融四构”育人模式的创新,生动诠释了这种人才共育的理念。该学院提出的“三维映射理论”,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巧妙融合,在“全球环境变化前沿”课堂上,教师以日照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为例,从历史变迁(时间)、海洋生态功能(空间)、科研工作者责任(角色)三个维度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深植“守护日照蓝”的情怀。这种“隐性植入”的教育方式,让培养出的人才对城市有了更深的情感联结。
  产教融合则让人才培养更“接地气”。在“双导师制”下,日照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与该学院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生参与的“日照市第三次土壤普查”项目,不仅完成了全市土壤理化性质的系统调查,更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数据支持。近五年,该学院在日照27个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践实训基地,所培养的研究生有30%选择留在日照就业,成为国土规划、旅游管理等领域的骨干力量。
  高层次人才的双向流动同样精彩。该学院培养的3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名省教学名师,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深耕,更将研究方向与日照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省智库专家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日照港发展”的建议,得到了日照的高度重视。而引进的30余名优秀博士,不少聚焦于海洋生态、海岸带治理等领域,为日照的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从课堂到田野,从实验室到城市街头,人才培养的过程早已成为“城市滋养高校、高校赋能城市”的最佳注脚。
  大学以专业智慧破解城市难题,在服务中实现学科价值的升华;城市以实践场景促进人才培养,让高校的创新成果真正扎根大地。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正是“城市+大学”理念的深层逻辑:不是单向的赋能,而是彼此成就的共生。
  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曲师大地理与旅游学院与日照的故事仍在继续。当高校的学术智慧与城市的发展需求同频共振,“城市+大学”的融合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这里的每一项规划、每一个平台、每一位人才,都在证明:大学与城市,本就该是命运共同体—— 城市因大学而更有底蕴,大学因城市而更具活力。这,或许就是“城市+大学”最深刻的内涵。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城市因大学更有底蕴 大学因城市更具活力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