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隋言晨
在第十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行车项目赛场上,53岁的王永海喜获三枚银牌。
7月15日,记者在日照喜德盛自行车店见到了王永海,他的笑容里藏着这二十多年骑行路的风雨兼程。自行车店的墙面上,挂满了王永海的奖牌和骑行照片。这位左腿残疾的日照硬汉,用单腿踏板丈量出人生的宽度,在车轮转动间书写着“年龄不是界限,残疾不是终点”的生命传奇。
车轮上的生命突围从摩的司机到专业选手
19岁时,王永海因车祸失去左腿。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4年那个秋天。当时32岁的王永海还是摩的司机,在五莲训练场偶遇备战釜山亚运会的国家队。看着运动员们身着专业骑行服飞驰的身影,这个失去左腿的青年心中燃起火焰:“我也想试试。”
“特别羡慕他们穿着骑行服,我如果能去就好了。”王永海告诉记者,也是巧合和缘分,三天后的再次相遇,他鼓足勇气向教练毛遂自荐“我也想参加”。
在“32岁超龄、身材不达标”的情况下,他顶着烈日,用持续骑行一小时不下车的倔强证明自己。
“当时我骑了一个多小时,我一直噔噔噔骑着也没下车,其实我那时被晒得特别难受,但是教练也没跟我说让我下来,我就一直没下,就这样骑了一个多小时。”王永海说,“教练后来告诉我,就是那份没说出口的坚持打动了他,因为我身材、年龄都不占优势,那就必须得有毅力嘛,是我的毅力打动了他。”
从此,摩的三轮车换成了专业赛车,市井街巷的颠簸变成了赛道的疾风,这个曾经的残疾人摩的司机,一步步骑进了国家队,骑上了哥伦比亚世锦赛的领奖台。
他的坚强和拼搏,逐渐赢得社会关注。2013年,王永海被评为2013年度CCTV体坛风云人物残疾人精神奖。
风雪训练路半年磨一剑的坚守
去年12月,在云南芒市,总有一道倔强的身影在公路上疾驰。为备战2025年的全运会,王永海来到这里进行训练。
“当时我的状态特别好,每天200多公里,5个小时不下车,保持时速40公里。”他轻描淡写的描述背后,是汗水浸透骑行服的辛苦付出。
春节期间,当万家团圆之时,这位老将仍和业余骑手们在异乡训练场度过。转场广州进行场地训练后,他更是将生物钟精确到分钟:早晨8点准时出发,按计划完成爬坡、冲刺等专项训练,每周仅在周四和周日固定休息。
这种近乎偏执的自律,让他在53岁的年纪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突破——— 在第十二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自行车项目场地三公里个人追逐赛上,他跑出3分50秒的成绩,获得亚军,比他平时最好成绩还要提高5秒。
此外,他还获得公路10公里个人计时赛第二名、公路45公里大组赛第二名,这也展现出了他在高龄下依然保持的竞技状态和拼搏精神。
奖牌里的人生哲学从泪水到初心
从32岁的超龄残疾人,到如今手握60余枚省以上奖牌的功勋运动员,王永海的逆袭之路布满荆棘。
王永海坦言,拿冠军的时候是最难忘的。回忆2006年第七届全运会上夺冠瞬间,这位自称“坚强如钢”的汉子眼眶微红。
“当我站到领奖台的时候,我才懂为什么运动员会流泪。就是控制不住,我这么坚强的人,眼泪哗的就下来了。”王永海说。
那枚金牌背后,是无数次训练受伤的隐忍,是锦标赛失利后的坚持,是放弃国家队帆船集训重返自行车赛场的孤注一掷。
也正是这份信念,让他在30多岁“本该退役”的年纪进入国家队,在50多岁“早该谢幕”的阶段仍能站上全运会领奖台。
对于50多岁仍然保持高强度竞技状态,王永海表示,其实年龄不是问题。“我是32岁才开始练的,今年干到50多岁,我很满意,这次我的目标就想着保二争一。”
面对年轻对手的冲击,他坦然接受银牌的荣耀:“保二争一的目标达成了,年轻选手更有潜力,但我还有潜能没挖出来。”这份清醒与自信,让银牌同样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永不停歇的征程从日照海岸到边境环线
除了专业赛事,王永海还热衷“骑遇日照”等休闲骑行活动,在家乡的山海公路间感受骑行的另一种乐趣。
他觉得跟比赛不一样,“骑遇日照”是娱乐和放松的骑行。“日照的骑行线路是休闲骑行里非常漂亮的一条路线,组织得也很好,一路上有山有海,一路骑行,一路看看风景,很舒适。”
但真正的挑战永远在前方。朋友王磊至今记得他们骑行318川藏线的惊险经历:“暴风雪中差点被吹下山崖,山体滑坡后胳膊受伤,他愣是靠着意志力骑到拉萨。”如今,这位不老骑士又将目光投向新目标——— 用150天完成环中国边境线不间断骑行,挑战世界吉尼斯纪录。
当夕阳为日照的海岸线镀上金边,王永海擦拭着心爱的赛车,链条转动的轻响仿佛时光的脚步。从19岁的人生低谷到53岁的赛场巅峰,这位单腿骑士的骑行路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