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局势下日照文旅产业的“萌芽与进化”
全媒体记者 刘江雪
5月25日,为期4天的第八届中国(日照)摄影周落下帷幕。这个我国唯一国字头的新闻类摄影周迄今已经举办8年。活动举办以来,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几十家中央、省级主流媒体的上百名摄影记者参加,累计带动媒体刊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新闻1万余篇,总浏览量突破3亿人,实现了推动“眼球效应”走向“长期主义”,推动“传播流量”转为“发展增量”,极大提升了日照的城市吸引力、影响力,以节会拉动消费,以摄影带火文旅。
当文旅赛道进入3.0时代,一座城市的生态资源、固有文化与创新基因、禀赋重塑交叠、碰撞,成为重新解码城市文化发展基因、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的必答课题。如何找准突破点,实现从0到1,再到无穷极的演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然而,当这一步迈准、迈定、迈坚实,在其前方,也蕴藏着潜力巨大的广阔市场。
从零开始,构建起艺术的IP
6月30日,日照发布今年暑期重点文旅活动,“日照东方”管乐嘉年华暨“中华杯”第十届全国管乐独奏展演赫然醒目,这次演出将于8月9日—13日在日照举办,市民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的管乐演奏。
近年来,管乐与日照的碰撞精彩频出,一场场国家级管乐盛宴接连在日照举办,管乐,已深深融入日照的城市气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标签。
自2019年“中华杯”管乐展演落户日照以来,日照便与这场音乐盛会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一场场大型音乐盛会的举办,日照在管乐艺术普及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校园管乐教育的蓬勃发展,目前已有1.6万名学生参与其中。
2019年,在“山外有约·中国音乐小金钟”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管乐独奏展演开幕式上,我市学生联合管乐团参加了节目展演,7所学校管乐团参加行进管乐巡游活动。2022年,在山东省第11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活动中,我市学生管乐团现场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赢得了大家的广泛赞誉。在全省校园艺术节器乐、舞蹈展示活动中,我市多所学校学生管乐团荣获器乐类展示一等奖。2023年,在“中华杯”中国第十六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活动中,我市新营小学“和韵”管乐团和金海岸小学“金帆”管乐团表现优异,在数百支展演乐团中脱颖而出,双双荣获全国“示范乐团”称号。在全省校园艺术节器乐、舞蹈展示活动中,我市多所学校学生管乐团荣获一等奖,充分展示了我市学生管乐团高超的艺术素养。
当悠扬的管乐旋律与茶文化、太阳文化、海洋文化、美食文化等日照特色文化相遇相融,“阳光海岸·活力日照”在乐曲声中焕发出了更多新活力。今年5月初,“日照东方”管乐嘉年华暨“中华杯”中国第十八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在日照举行。作为“日照东方——High玩金沙滩”管乐嘉年华文化惠民活动的特色项目之一,海边行进吹奏街游表演在万平口景区震撼上演,来自国内外的管乐手在大海边汇聚,以海浪为节拍、以沙滩为舞台,奏响“流动的乐章”。4天时间内,来自各地的141支管乐团,共计10300余名参演者、近2万名家长老师陪同,齐聚日照,参演者用他们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奏响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音乐华章,带动直接旅游收入1.2亿元。
管弦乐正逐步成为港城日照精彩生活幻化而生的音符,一次又一次在海天之间奏响。在这座城市的管乐海洋中,涌动着日照的包容与活力。
管弦乐的赛道,已经成为日照资源转化、产业协同、城市品牌再塑、数字经济嫁接的可发展途径,这种“用五线谱编织海岸线”的创新实践,本质上是通过文化符号的重构实现城市能级跃迁。其成功关键在于:将高雅艺术降维成文旅触点,再把文旅流量升维成产业生态,为滨海城市文旅转型提供了“非资源依赖型”发展样本。
而这个样本,在乌镇已经得到了成功实践。
乌镇,这个曾经与周庄、同里等无差别或轻差别化的水乡小镇,如今已经凭借十二届乌镇戏剧节走到了独树一帜的城容戏、戏捧城的状态。自2013年创办以来,乌镇戏剧节已发展为国内外戏剧交流的重要平台。
从小小一隅水乡,到如今,乌镇已经发展为将当代先锋艺术植入传统空间,成为国际性、专业性新锐戏剧节实现文化消费与社区活化双赢,还实现品牌溢出效应,创造出“文化飞地”的新型旅游目的地样式。
用轻量级文化内容激活存量空间,不完全依赖票房收入,主要靠衍生消费盈利。这种“无资源创造资源,有资源升级资源”的养成式发展,为日照管弦乐扎根、蓬发的路径提供了可鉴意义。其共同本质,是通过文化内容重构空间价值,用时间换空间的渐进式培育,最终实现从文化活动到产业生态的质变。
前路漫漫,却始终有光在熠熠生辉
南京国风音乐IP的养成式发展,堪称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典范案例。从2016年左右最初战略定位的破圈逻辑,到如今产业链延伸和消费升级效应,南京走了近10年。
咬定这根“骨头”,剩下的交给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这让南京与“国风”组成了联想词汇。这种“专业筑基+跨界破圈+科技赋能”的发展模式,不仅使六朝古都的音乐传统重焕生机,更创造了传统文化IP年产值超10亿元的产业化范例。
再看日照,5月10日,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热闹非凡,“嘻哈闹海”日照沙滩音乐节热辣登场,氧气瓶YoungChamp、六一船长、草鱼Boogiefish等知名说唱歌手轮番燃情开场,吸引2万人前来观看。
时隔不久,6月14日—15日,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化身音乐的海洋,乐迷们期待已久的汽水音乐Chill派对在此开唱。潘玮柏、大张伟、张紫宁等一众歌手和乐队以独特旋律拨动心弦,与动感的声浪交织出一场盛大的“音乐狂欢”,吸引万名乐迷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
紧随其后,6月21日—22日,上水音乐季·毕业歌会在蓝碳C计划海龙湾畔激情上演。上万双手臂挥舞,大合唱的声浪穿透夜空,日照海岸线成为青春与音乐的共振场。其最大意义,是日照第一场火出圈的Livehouse表演,这为日照沙滩音乐节又增加了一个可选项。
在日照刚刚推出的2025年暑期重点文旅活动中,音乐演出成为重头戏:持续31天的“金沙乐浪”音乐嘉年,其中邀请了10余组知名艺人出演;日照的本土演艺品牌“光阴的故事”,在常态化演出“音乐巴士”“光阴歌友社·音乐课堂”“拾光合唱团”等之外,也将顺势推出“光阴的故事演唱会”。另外,一场以流行、民谣为主的群星演唱会,大学生沙滩音乐节、上水音乐季等演出也将继续推出。
作为滨海城市,日照拥有优质的沙滩资源和“阳光海岸”的天然场景优势,能够构建“全域协同、山海联动、文旅互促、业态融合”的全链条式音乐体验,这与传统城市音乐节形成鲜明差异化定位。
从固有经验来看,日照曾经的“港城之夏”音乐会、“迷笛”沙滩音乐节的曾经火爆给港城积攒了可贵经验。
从市场需求看,近年来海洋主题音乐活动热度攀升,叠加“Z世代”对场景化娱乐的追求,日照可依托“海洋+音乐”的复合IP填补北方滨海音乐节市场空白。运营层面可采取“三步走”策略——初期嫁接成熟品牌积累经验,中期培育“日照海洋音乐季”原创IP,远期发展“音乐+水上运动+夜经济”的产业生态。
如同南京耗时十年之久啃下这根“国风骨头”,日照似乎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根“硬骨头”。秉承“用音符激活文化DNA”,将学术级文化资源转化为大众级消费体验,通过持续的内容迭代和科技赋能,完全可能打造出山东又一现象级文旅IP,带动周边消费产业链规模化攀升。
将创意构筑在想象的土壤之上
2024年,一部在日照全景拍摄的电影《及格人生》参加了阿那亚海浪电影节。
阿那亚,一个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的新型社区,滨海、宁静、幽僻,与日照的位置、环境、生态构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这个曾经以年度4000多万元销售额沦为不良资产的滨海社区,却凭借阿那亚戏剧节的举办一举变得“高不可攀”。这个国内首例海边戏剧节,将数百位中外艺术家和数万名参与者集结于海边。青年导演峰会、环境戏剧朗读等一系列文化沙龙、文化创意活动的举办,让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国内外最先锋的表演,最奇幻抽象的表达,对艺术非主流的解构,以及对戏剧最深刻的剖析。
看2023年数据,11天,38部戏剧,110场演出,吸引观众12万人次,带动周边酒店均价突破3000元/晚,单日最高人流达3万,创下非城市型戏剧节纪录,孵化34个本土创作团队,形成“前演出后创作”的产业闭环,项目年销售额从15亿元跃至45亿元,文化内容贡献超30%溢价,“戏剧节同款”民宿产品溢价率达200%。
提取阿那亚成功的关键词:海滨、新锐、产业闭环。
而对日照而言,电影《及格人生》只是近年来在日照取景拍摄的影视作品的一个代表。从2010年在日照开机的《早安龙门崮》,到以日照人物故事为原型的电影《日照好人》,再到冲刺釜山电影节、戛纳电影节的《蓝海》,以及最近刚刚在日照开机的饶雪漫作品《糖衣》,这些年,在日照取景或全程拍摄的电影、电视剧,超过了20部,其中不乏登上央视一套黄金档的电视剧《经山历海》,亦有讲述红色传奇的《渔岛怒潮》,日照的影视拍摄产业,已经破土萌芽。
嫩芽初吐,恰逢时机。
海滨是日照最优势资源;新锐,是日照可筛选的;产业闭环,则是日照发展此类产业的终极目标。当下,日照所要面临的机遇期是,全国影视行业遭遇寒冬期、又冲进破冰期,新一轮洗牌正在进行。
在全国影视行业均面临挑战的时候,南方的影视产业园密集程度和接单量,曾经高于北方城市。然而,随着背后政策、产业集群、影视产业园自身条件三者角力,影视产业园也在成长与衰退之间竞技,影视化的走向带领剧组开始放弃“南渡”,转向“北归”,一些小成本制作、时代剧、青春励志剧给北方城市和影视基地带来了大放光彩的机会,而日照的纯净滨海风光、优雅的城市气质、独特的文化资源也愈来愈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镜头。
2025年5月21日,日照被中广联确定为全国影视拍摄基地,这也为初吐嫩芽浇透一捧甘霖,如何抓住机遇、坚定信心、稳扎稳打,积极招引优秀影视作品来日照拍摄,借鉴阿那亚的成功经验,促进影视与观众双向奔赴,最终使文旅竞争从资源占有转向内容创造能力竞争,实现“艺术—商业—社群”的飞轮效应,这是徐徐铺展在港城日照脚下的一条漫漫长路,虽道行崎岖,但曙光已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