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围绕“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专题协商议政
□ 全媒体记者 费洪芹 通讯员 宋健 孙克芳 辛爽
【背景解读】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关于支持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我市推动港口、产业、城市整体布局、深度融合、相互赋能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高标准出台《关于支持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意见》责任分工方案、落实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强港、兴产、活城”,不断深化港口、产业、城市之间的联系,全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我市临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85%以上。
今年以来,市政协聚焦主责主业,将“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作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组织部分委员通过实地调研、协商座谈、网上议政等方式,深入剖析现状、广泛征集意见、系统研究对策。从3月份开始筹划部署,先后组织“阳光协商讲堂”,函调宁波、湛江等地经验做法,深入一线调研,多次协商座谈,反复讨论研究,最终形成了《关于“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建议案》。
从实地调研摸清发展实情,到精准建言提供解决方案,再到专题会议进行协商议政……市政协充分彰显专门协商机构优势,以精准履职激活协商议政效能,针对融合协同度不够紧密、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部分产业集群链条较短、港口服务功能高端化不足等阻碍深度融合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靶向精准、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为助力我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汇聚了政协智慧。
日照,是一座港城双向奔赴的城市。
何以强港、兴产、活城?7月28日,市政协围绕“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专题协商议政。会上,委员们紧扣协商主题,直面融合堵点,发表真知灼见;面对意见建议,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接招”,客观回应,有部署、有做法、有打算,形成了“出题—解题”的良性互动。
商以求同,协以成事。“建立‘港口主业+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生态圈”“金融赋能临港产业升级”“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加快发展港口服务业”“构建数据产业体系”……思想在碰撞,观点在交锋,智慧在集聚,在热烈的协商互动氛围中,助推我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
筑基——做强港口核心引擎
港口是日照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最重要的发展平台。
2025年1至6月,日照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23亿吨、增长3.57%,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66万标箱、增长9%,港口与产业的“双向奔赴”成效显著,港区、城区、园区“三区互融”模式走在全省前列。
港兴则城兴,城强则港更强。港口之于日照,便是这样的存在。
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透过一个个来之不易的“增量”,我市港产城融合发展成效可见一斑。究其背后,更深层次呈现的是我市港口枢纽功能的不断提升,港与产与城融合协同的一次次发力。
市政协委员,东港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邵明法在发言中表示,作为港口驻地区、城市主城区,东港区始终把“依港兴产、港城联动”作为工作主线和重中之重。为此,东港区成立港产城融合发展产业链专班,全面对接港口供应链企业,与日照港、山东港口投控、日照银行等机构合作,共同搭建产业互联集采平台,建立“港口主业+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生态圈。
港+产+城,彼此融合,会有怎样的“日照算式”?在《关于“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建议案》(以下简称《建议案》)中,委员们一致认为,应坚持规划引领,以系统性思维统筹港口、产业、城市三大核心要素,编制实施《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专项规划》,打破部门分割,推动港口升级、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规划“多规合一”,预留产业升级与城市拓展的弹性空间。
比如,聚焦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主动谋划申报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与改革试点,全力争取省级新区政策支持,围绕港口核心功能,培育“港航服务+产业创新+城市消费”的复合型业态,形成港产城深度融合、相互赋能促进的示范效应。同时,推进港口智慧绿色升级,加强智慧港口建设,加快顺岸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货物进出港、装卸、仓储、运输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施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工程,推广新能源重卡运输,建设零碳码头及生态碳汇港区。
“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是港产城融合的‘核心引擎’,通过资源集聚、物流支撑、产业带动等功能,为港口、产业、城市的深度融合提供方向指引、要素支撑和协同纽带。”市政协常委、民革日照市委会秘书长王敏说。
她提到,日照与浙江舟山同为全国重要的沿海港口城市,应学习借鉴其快速获批的经验做法,尽快启动相关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研究提出一揽子改革政策、创新平台、重大项目纳入建设方案。将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作为推进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创新做大原油、矿石、煤炭、粮食、木材等大宗商品接卸、仓储、加工、物流、贸易、交易等规模,破解“酒肉穿肠过”难题,进一步增强日照在全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港口能级、城市能级和区域竞争力。
的确,在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上加劲发力,做强港口核心引擎是其中要义。“我们以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沿黄陆海大通道重要门户港、面向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便捷出海口为抓手,进一步深化‘项目提升年’活动,协同提升港口能级,大力实施日照港转型升级工程、顺岸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改造等36个港产城融合重点项目以及市域港口资源融合、铁路运价调整下浮等49个协同事项。”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积极回应。
此外,市发改委实施“班列+班轮”铁海快线融合工程,加快新开至韩国仁川、日本关东关西等近远洋集装箱航线以及“郑州—日照—台湾”等海铁联运、跨境运输班列,支持中国外轮代理(日照)等多式联运经营人与承运企业、金融机构等合作,打造东联日韩、西接欧亚的国际陆海联运干线,推动日照港向贸易港、金融港、物流港、枢纽港、产业港转型发展,提升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能力。
立柱——构建现代临港产业体系
以港兴产、以港兴城。数据显示,日照临港产业产值占据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和利税的85%以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而事实上,日照正在放大港口“磁吸效应”,逐步构建起一个既具备深厚传统根基,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临港产业集群。
委员们建议,聚焦精品钢、汽车、石化等传统临港产业,以重大生产力布局项目为支撑,巩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钢铁产业要大力发展汽车用钢、海洋工程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国家级先进钢铁材料与深加工基地。汽车产业要全力推进奇瑞汽车皮卡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投产,加快推进长城、五征汽车产能释放。石化产业要加快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转型,实现产业链价值提升。
围绕“新”字,《建议案》中提到,应积极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支持高新区做优做强口腔高值医疗器械产业,打造经开区“原料药+制剂+创新药”一体化生产基地。拓展低空经济应用领域,开发空中游览、低空配送、海事巡检等“低空+”应用场景,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通航产业基地。加快推进能源绿色转型,重点发展三一重能、中船风电等龙头项目,建设千亿级海上风电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促进风电与制氢、制醇等产业协同发展。
互动交流时,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技术服务、产业互联网等细分赛道,努力抢占“智”高点。前瞻布局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为新型工业化注入新动能。持续推进蓝昆氢能方形电解槽等业务板块,完善氢能产业布局。靠前服务山太飞机、飞奥航空发动机等优质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低空经济产业。
为将港口流量转化为产业增量,山东港口集团日照港相关负责人说,将持续做好“煤、矿、油、粮、箱”合作文章,加快推进中储粮岚山港区粮油仓储基地、岚山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三期配套罐区等重点项目建设。会同上海临港集团加快编制《海龙湾空间规划》,谋划建设“港口供应链综合产业园”,进一步完善临港产业发展体系,并协同上海国投集团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跨区域产业导入,争取更多优质产业项目在日照落地。
起笔蔚蓝,逐梦深蓝。在塑强特色海洋产业优势方面,委员们建议,以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重点培育海洋渔业及水产品加工、海洋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实施三文鱼产业“强链工程”,加大政策、科技、资金支持,建立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培育本土龙头企业,打响“日照三文鱼”品牌。
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成功争取省农业农村厅支持,将我市三文鱼产业纳入全省深海鱼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市水产集团投资建设的三文鱼良种场日照基地、三文鱼驯化基地开工建设,并与甘肃省水产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着力解决三文鱼苗种繁育难题。经开区经发集团投资建设的黄海中心渔港国家级渔港经济区推进顺利,预计今年年底前建成,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拔节生长的日照,正聚焦“强港、兴产、活城”,以新技术应用赋能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产业链深度转型升级,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结构,推动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构建,努力打造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新样板。
赋能——完善涉港产业服务生态
在日照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控制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船舶动态与货物信息,无人集卡在堆场间穿梭如织……
“尽管日照港在大数据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数据产业协同发展方面,仍面临数据标注产业基础薄弱、港口数据价值释放渠道不畅、数字场景供给与应用需求匹配不充分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山东港口日照港网络数据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贾敏直言不讳。
她建议,以港口数据资源为核心引擎,联动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全国影响力的大数据标注产业高地,推动产城融合向纵深发展。依托中央活力区与日照港数字基础设施,在高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打造规范化数据标注产业园区,聚集相关企业与人才,形成“产业+人才+场景”协同发展新格局。
港产城融合离不开金融服务“软实力”。市政协委员,中国工商银行日照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石海滔在发言时提到,聚焦重点领域,构建临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依托各类项目对接会、政银企座谈会,围绕港产城融合、工业倍增、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在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上下功夫。委员们也建议,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高标准建设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完善“港云仓”电子仓单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建立货物价值评估与金融机构联动机制,支持贸易企业发展壮大。
涉港服务业是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日照市委会秘书长赵英华分析道,与先进沿海港口城市相比,我市港口服务业主要以码头接卸、承运等低附加值业务为主,船舶运输、航运金融、海商海事等中高端服务业态培育不足。
她建议,深入推进港航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创新,加快构建以资产资源、数据信息为纽带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港口与航运企业、船东、货主紧密合作,做大集装箱运输。深化与省港口集团战略合作,全力争取增开日照港至日韩、东南亚等近洋航线,至欧美远洋航线;加强与国内外大型航运企业对接,吸引更多航线与航班挂靠日照港。
《建议案》中提到,应加快建设黄河流域陆海联动转换、北方能源、港口型物流、粮食物流核心四大枢纽,布局一批无水港、海铁联运中转基地,打造黄河流域重要的航运物流中心。强化港口开放功能,打造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和晋冀鲁豫大宗商品骨干流通走廊海上支点,深化与新亚欧大陆桥、沿黄流域、鲁南经济带等区域的协同联动。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强化综保区与港口联动服务方面,将深化拓展“商务+保税”机制,推动综保区进口矿产品保税混配积聚发展,打造临港保税混矿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强与山港物流、贸易板块合作招商,精准招引相关货代、物流、航线上下游企业入驻,进一步拓展国际货代、多式联运仓储物流、冷链仓储物流等业务,做强保税物流进出口。密切对接日照港产业链、贸易链、供应链,加速招引承接“三储三混”产业项目,做大矿石破碎、筛分、分拨等业务,提升综保区与港口的联动服务能级。
时至盛夏,正是海滨日照的旅游旺季。委员们提到,能否抓住有利时机,将旅游流量转为消费增量,形成“以港促旅、以旅兴城”的发展格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元森泊、“木育森林”、蓝碳C计划等项目的顺利投产运营以及成功举办的管乐嘉年华、沙滩音乐节、汽水音乐节等30余场大型文旅活动,有效提升了日照文旅的吸引力。接下来,将瞄准游客需求,持续丰富业态产品,优化旅游环境,创新推出旅游景区、酒店民宿联动优惠措施,联合携程平台搭建日照文旅专属聚合页面,提高我市文旅产品的曝光量,着力打造“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日照旅游体验。
在推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的宏大叙事中,政协不是旁观者,而是融入者、推动者。委员们纷纷表示:“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是服务全市发展大局的‘主战场’。我们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让政协智慧真正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金杠杆’,助力日照这座港城奏响更加雄浑壮阔的融合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