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升级,生产机制创新,产业链协同,山钢集团日照公司———
□ 全媒体记者 刘玮玮
表面光洁如镜,厚度公差±0.1毫米的豪华邮轮钢板征服世界船厂,耐受北极极寒的管线钢穿越冰海……在山钢集团日照公司,高端产品矩阵正不断刷新纪录。与此同时,智能系统高效吞吐着天南海北的订单,处理效率翻倍。
在钢铁行业同质化竞争、利润空间压缩的严峻背景下,如何实现高端品质与高效生产的“双高”并进?以智能化升级攻克高端制造瓶颈,由机制创新迸发生产研发活力,用产业链整合构建差异化优势。山钢集团日照公司出品的每一张钢板的背后,都写着向上攀登的突围密码。
智能协同,激活制造神经末梢
高效能的秘诀,首先藏在跳动的数据流里。
7月25日,在山钢集团日照公司中厚板厂炉卷热轧车间,火红的钢坯快速生产,这背后是智能排产系统的大数据运算。
去年1月宝钢股份全体系协同支撑的启动,为山钢集团日照公司装上了“最强大脑”。其中,优化升级的智能生产制造系统更是带来了质变。
以山钢集团日照公司主力产品之一船板海工钢为例。为提升成材率、降低船厂损耗,如今船板海工钢的生产模式从标准材料转向深度个性化定制。“这类产品的订单批量小、用户个性化要求高,对生产组织带来了考验。”该厂副厂长乔松介绍。
如此一来,如何将数量庞大、规格繁杂的各类小订单整合生产,就成了重中之重。
有了新上线的智能生产制造系统,这些难题迎刃而解。
“以前我们的老系统,单张母板只能涉及几个船级社。目前轧制一张母板,可以将六国船级社的设计要求整合到一起。订单条数上,也从一个母板只支持生产9条订单跃升至20多条订单。”乔松介绍,智能排产系统大幅优化排产组合,有效减少生产余材,是支撑海量小订单的关键。
创新机制,驱动产销研一体攻坚
高端高效是制胜市场的核心。山钢集团日照公司打破传统模式,在冷轧厂等五个单位实行经营体模式,积极推行“产品经营”方案,其核心是推动产销研一体化实体化运行。
“新模式让我们直面用户,获取一手需求信息。”冷轧厂生产技术室主任查凯强调,“用户需求推动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反哺市场,形成强力协同闭环。”
冷轧厂生产汽车板等产品的镀锌生产线填补了山东省高档汽车板的空白。为更好服务客户,该厂向所有汽车主机厂客户派驻服务工程师,从钢板开平、冲压到上汽车全程跟踪, 有问题即时协调解决并反馈信息,后方研发人员快速调整。良好的服务下,镀锌生产线如今订单饱满,全线满负荷运行。
不仅是冷轧厂,一体化经营体这一机制更激发和催生了山钢集团日照公司硬核产品矩阵:
薄规格窄公差大型邮轮用钢板突破极限;高表面烘烤硬化钢在高端汽车板领域彰显实力;热轧管线钢成功征服北极极寒环境;热轧高强结构钢获评山东知名品牌;工程机械用高强度中厚钢板摘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高强度汽车大梁钢荣膺“山东制造·齐鲁精品”。
支撑这些荣誉的,是入选山东省战略性重点项目的“高端耐磨钢核心技术标准”,以及全国市场质量信用AAA级、“用户满意标杆企业”的坚实底蕴。上半年,公司新产品推广量超额达标,独有领先产品比例持续攀升。
产业链“蚂蚁雄兵”释放集群效能
高效交付的底气,更源于日益强大的产业链生态圈。山钢集团日照公司周边聚集了20余个配置精良的社会化库房、六七条专业船板预处理产线,叠加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构建了强大的配套服务网络。
“周边配套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产,整体对外服务能力获得客户高度认可。”乔松表示。
在中厚板厂厂房里,职工正按船舶建造模块精准分拣各类规格的钢板。“大船分段建造,每段需求迥异。”乔松介绍。正是这种“蚂蚁雄兵”式的精细化协作,让产业链爆发出几何级效能:该公司船板海工钢市占率持续上升,并跃居全国前列。今年以来,山钢集团日照公司中厚板厂船板海工钢的生产比例突破60%,成为目前国内生产船板海工钢比例最高的产线之一。
据悉,为加速上下游钢铁产业链集聚,日照市规划了36.4平方公里的钢铁配套产业园,打造金属表面处理中心、安岚钢铁物流园、精密铸造产业园、绿冶钢铁小镇等专业平台。依托港口、区位和产业优势,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成功吸引昱岚材料、通用焊接等优质项目落户。
目前,日照市已形成覆盖上游运维、辅料、废钢加工,下游精深加工、零部件制造、循环经济、汽车装备,以及商务配套、金融服务的全产业链格局。
以智能基因赋能制造,以协同血脉贯通产销研,以集群生态聚合产业链上下游———山钢集团日照公司正不断破解一张钢板的价值链跃升密码,书写着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记者点评:产业链重构的“链式反应”
山钢集团日照公司的实践,折射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深层逻辑。在产能过剩与环保约束的双重压力下,企业以“智造革命”破局:智能排产系统让订单处理效率翻倍,薄规格窄公差大型邮轮用钢板,北极管线钢等硬核产品打开高端市场,验证了“创新是破壁之刃”。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链式生存哲学”——— 以龙头企业为支点,撬动20余个社会化配套库房、多条专业预处理产线形成产业集群,使船板市占率半年跃居全国前列。
这背后既有“链主”企业的技术突围,更有地方政府“延链补链强链”的战略定力:36.4平方公里钢铁配套产业园的精准落子,山东省首批“十强”产业集群的顶层设计,绿色低碳技术的持续攻关,共同勾勒出从传统动能转向新质生产力的清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