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郑赛 报道
本报讯 近年来,石场乡做好“农业+”文章,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抢抓互联网机遇,打造人才“雁阵”,开发本地农特产加工、乡村旅游等新的经济增长点,激活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描绘出乡村产业振兴的美好图景。
石场乡率先推动“新农人”完成从“土地经营者”到“价值整合者”的思维跃迁。投资1400万元,建设电商大楼2座,涵盖产品展销、直播销售、冷链仓储等模块,联合物流企业开通农产品专线配送,不仅将本地辣椒、生姜等特色农产品直供老干妈等知名企业,更通过“合作社+直播”模式形成全国市场网络,带动周边村庄部分群众人均年增收6800多元。作为非遗工坊的庄户嫂手工煎饼坊,采用“真实场景直播”,让传统手工煎饼走出山村,不断推动非遗企业适应新消费市场,年销售额同比增长300%,带动周边300余户农户增收。
针对农村“空心化”困境,石场乡构建“政策扶持+技能提升+创业孵化”的全周期服务体系,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市县专家理论授课、本土主播经验交流,先后吸引32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培育有成果的主播15人,引导注册网店100余家。建立“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帮带机制,聂家崖前村生态茶园通过山东农业大学创业导师制,开展“理论授课+田间实训+电商实战”三位一体培训,培育本土化人才梯队。
在乡村产业同质化竞争的当下,石场乡立足资源禀赋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规划一批以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景区化村庄,布局蔷薇花墙、谷韵广场等文旅项目,举办蔷薇花节、牡丹花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推动“产业融合化、产地景区化”,促进电商经济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24年以来,带动群众旅游性收入20余万元。
以千亩板栗基地为核心,培育“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的全周期产业链,今年计划配套建设板栗深加工车间,开发板栗酥、板栗粉等衍生产品。构建起以丹参为核心、红参、金银花等特色品种错落分布,“红金相映”多品种协同发展的特色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建有标准化丹参、金银花、黄精、小叶艾种植基地千亩,丹参酮含量等关键指标显著优于国家标准,道地品质享誉市场,真正成为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