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侯庆萍
盛夏时节,岚山区“和丰种植园”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
掀开大棚的帘子,一个青年正蹲在地垄间摘南瓜。“这是我们新培育的蜂蜜坚果南瓜,已经进入收获尾期,虽然今年试种的亩产略低于预期,但甜度和营养价值都相当出色,目前大部分已被预订。”
这个年轻的“新农人”叫左坤,1994年出生,曾是一名光荣的军人,如今,他脱下戎装,在广袤的田野中以军人的坚韧与执着,耕耘着自己的乡村振兴梦想。
2013年,左坤结束了军旅生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没有选择留在繁华都市,而是毅然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安东卫街道。“部队教会我‘不服输’的精神,家乡的土地需要年轻人回来扎根。”
怀揣对农业的热爱,他将创业目光投向了这片熟悉的土地。经过多方寻觅,左坤最终在碑廓镇宋家庄流转到10亩优质农田,这里不仅交通便利,更有充足的水源保障。雷厉风行的他立即着手建起了蔬菜大棚。
创业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初涉农业领域,左坤是个十足的“门外汉”。“选品种、学技术、建大棚,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一开始连辣椒苗怎么移栽都不懂,只能拿着书本蹲在棚里一点点学。”左坤笑着说,那段时间,他白天泡在大棚里观察作物生长,晚上在灯下钻研农业技术书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种植要点。
左坤回忆,创业初期资金短缺时,岚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及时伸出了援手。“得知我有创业意愿,他们不仅详细讲解了退役军人创业扶持政策,还帮我申请了20万元贴息创业贷款。”这笔“及时雨”让他顺利建起了标准化大棚,更有底气优化种植品种。
产品销售更是让左坤深刻体会到创业的艰辛。为打开市场销路,他每天凌晨四点便开始采摘、打包,驾驶小货车往返于大棚和安东卫汾水市场之间。“最初没有固定客源,只能在市场角落支起临时摊位,一边吆喝一边记录客户需求,就这样一点点积累口碑。”
父母的支持更是左坤坚强的后盾。“儿子想干实事,我们肯定全力支持。”父亲每天都来大棚帮忙浇水、施肥,母亲则负责后勤保障,这份亲情成为他前行的不竭动力。
随着种植技术日益成熟,加上品质保证,左坤的蔬菜渐渐有了名气。“现在不用再跑市场了,客户现场验货、当场结算,既省时又省心。”左坤笑着说,这种转变不仅让他有更多精力钻研种植技术,更让他感受到了品质取胜的价值。
在种植过程中,左坤始终坚持绿色无公害理念。为了减少农药使用,他成了“发明达人”:用糖醋液自制诱虫剂、在棚内悬挂粘虫板……这些土方法虽然费时费力,却让农产品品质有了保障。“现在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咱的菜必须让人吃得放心。”
眼下,左坤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线上市场。“乡村振兴需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传统销售模式。”他积极学习电商运营知识,计划开设线上店铺,让新鲜蔬果直达消费者餐桌。同时,他还准备通过抖音等平台记录种植日常,分享农耕故事。
“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农村的变化,了解乡村振兴的真实模样。”左坤说,希望通过镜头让更多人关注农村、关注农业,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乡村振兴的队伍。
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到扎根乡土的“新农人”,左坤用汗水与智慧诠释着退役军人的责任担当。他说:“是政府的扶持让我有了创业的底气,是家乡的土地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我会继续扎根农村,用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让乡村振兴的路上开满幸福花。”
在岚山区,像左坤这样的退役军人创业者还有很多。岚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牟晓华表示,将持续优化创业扶持政策,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搭建平台,让更多“左坤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