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以文为墨,绘就润疆新图景
——聚焦日照市第十一批对口援疆工作系列报道之四
  

□ 全媒体记者 赵庆江 蒋月阳 张 磊
  从黄海之滨的潮汐到叶尔羌河的碧波,从齐鲁文脉的厚重到刀郎风情的灵动,地理的跨度从未阻隔文化的共鸣。一直以来,日照援疆工作指挥部以文为墨,在麦盖提县的沃土上细细描摹着“文化润疆”的鲜活图景。
  这份描摹并非偶然落笔。实践中,日照援疆工作指挥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齐鲁文化基因与麦盖提县地域特色紧密交织———既让齐鲁之风带着山海气息浸润边疆,又让刀郎文化在交融中焕发新彩。
  “国风校园”的扎根生长、文化交流的双向奔赴、长效机制的坚实护航……一股股文化暖流顺着课堂的脉络流淌,沿着交流的桥梁奔涌,最终浸润在边疆大地的每一寸肌理中,结出民族团结的累累硕果,让“中华一家亲”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生生不息。

国风铸魂:从“课堂浸润”到“文化生根”
  清晨的麦盖提县第四中学,琅琅书声穿过走廊———在“不学礼,无以立”的诵读声里,学生们正整理衣襟行揖礼;不远处麦盖提县(日照)高级中学的课堂上,老师正在国学讲堂上结合《论语》传递“修身”故事;麦盖提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非遗工坊内,学生们跟着刀郎木卡姆艺人学弹拨……
  点点滴滴,便是日照援疆“国风校园”建设的生动场景。
  日照援疆工作指挥部深知,文化浸润需“精准滴灌”。于是,他们创新设计“尚礼·正德·勤学·崇技”梯度育人体系,让传统文化按学段“量身定制”:小学以“礼”为基,打造“礼仪长廊”“国学角”,开展《三字经》绘本共读;初中以“德”为魂,通过“家风故事会”培育品格;高中以“学”为径,组织“诗词中的家国”研讨;职专以“技”为桥,将鲁班工匠精神与刀郎木卡姆融合,开设非遗技艺传承课。
  为让文化“活”起来,30余个“国风雅韵”社团成了学生最爱:麦盖提县第三中学的“丝路舞社”编排的《丝路驼铃》,将齐鲁秧歌与刀郎舞蹈结合;麦盖提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非遗工坊”里,学生们跟着山东非遗传承人学剪纸,再融入新疆民族纹样,剪出的“石榴花开”作品成了校园里的“文化使者”。麦盖提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这些课程和社团,让孩子们从‘知道传统文化’变成了‘爱上传统文化’。”

鲁疆同心:从“云端相约”到“心手相牵”
  文化的力量,不仅在校园里流淌,更在鲁疆两地间传递。当“国风校园”筑牢了文化根基,日照援疆工作指挥部又架起跨地域交流的“连心桥”,让齐鲁与刀郎的风情在互动中交融。
  每年春节前,“新疆石榴籽山东过大年”活动成了麦盖提孩子最期待的活动。去年冬天,麦盖提县第二小学的12名学生带着亲手绣的“民族团结”挂毯来到日照,和金海岸小学的伙伴一起剪窗花、包饺子,在泰山之巅共迎日出。而留在麦盖提的孩子,则通过“云端研学”跟着日照学生“游”三孔,听孔子故里的老师讲“仁义礼智信”———这样的双向互动,已让2000余名鲁疆学生结下深厚友谊。
    课堂之外,“5G+空中课堂”让文化交流打破时空。日照新营小学的老师通过屏幕,教麦盖提县的学生拓印甲骨文;麦盖提的刀郎艺人则在线上教日照孩子弹唱木卡姆。“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日照同学用毛笔写‘麦盖提’,觉得特别亲切!”麦盖提县中学学生阿依古丽的话,道出了文化互鉴的温度。

以画为媒:搭建鲁疆文化新桥梁
  作为刀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麦盖提农民画以其独到的创作思维、新颖大胆的用色构图变化、贴近时代的画面内容等特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日照援疆工作指挥部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投入援疆资金对刀郎画乡进行整体完善,改造提升刀郎农民画展厅、开办刀郎农民画培训班、举办刀郎农民画创作大赛,打造了一支讴歌新时代、歌颂新生活的刀郎农民画家队伍。
  如今,麦盖提农民画不仅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更成为了鲁疆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日照、济宁、泰安等地的文化交流活动中,麦盖提农民画艺术家们与当地文艺工作者携手交流,共同创作出一幅幅反映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美好景象的画作。
  为促进麦盖提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日照援疆持续助力以中国环塔国际越野拉力赛为核心的沙极限运动项目和赛事,并投入资金用于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和旅游品质。不仅完成了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联合中国国家地理实施了生态科普自然驿站和红框标识项目,顺利通过国家4A级景区创建验收。
  同时,日照援疆工作指挥部还积极推动优秀文艺精品创作和非遗文化保护。麦盖提刀郎艺术团精心创新编排了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并在喀交会、丝路国际电影节等疆内外舞台上展演交流,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些文艺作品不仅展现出麦盖提县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更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机制筑根:从“一时星火”到“燎原之势”
  文化润疆,非一日之功。日照援疆工作指挥部深知,要让文化之树常青,需建立长效机制。于是,他们以“鲁疆协作”为支点,从课程开发到人才培养,构建起可持续的“文化生态”。
  在麦盖提县教育局的档案柜里,《中华文化润心课程资源包》格外醒目。这个由30名鲁新名师联合开发的“文化工具包”,涵盖诗词吟唱、国画书法、刀郎木卡姆跨界艺术等60课时课程,就像一本“文化字典”,让每个老师都能轻松带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而“鲁疆学科工作室”的“云端教研”,更让山东的教学经验持续“输入”——日照实验中学的语文老师每周在线指导麦盖提老师设计“诗词大会”,至今已培育出20余名本地“国学种子教师”。
  随着数字技术的加入,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麦盖提县正在建设的“数字国学馆”里,学生戴上VR眼镜就能“走进”曲阜孔庙;“诗词地图闯关”小程序里,“从日照到喀什”的答题路径,藏着两地的文化密码。“以前觉得传统文化离我们很远,现在翻开课本、打开屏幕,都能找到它的影子。”麦盖提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感慨地说。
  从“国风校园”里的礼仪传承,到鲁疆少年的手手相牵,再到长效机制的落地生根,日照援疆的文化实践,正让中华文化基因在边疆土壤中不断生长。正如麦盖提县处处可见的石榴树,根系在中华大地,果实里裹着“团结”的籽———这,正是文化润疆最生动的注脚。
  时序轮替,文化润疆已不仅限于校园,还延伸到了社区、企业和乡村,一系列活动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养,更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面对这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日照援疆工作指挥部将以更加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文化润疆融入对口援疆工作的全过程。未来,日照援疆工作指挥部将继续以文化为桥梁,推动鲁疆两地文化的深度交融和共同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以文为墨,绘就润疆新图景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