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山海经纬间 科创脉动正铿锵
——山东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建队 50 周年系列报道之科技赋能篇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黄建玲 许晓 通讯员 孙晓亮 尚洁
  时光回到1975年,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沂蒙山区的薄雾,地质队员紧握的地质锤在岩层上敲出清脆回响,这便是山东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八队)探索大地奥秘的最初节拍。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八队的日照地质地理信息大数据研究院,海量地质数据在集群服务器中高速流转,二十余个信息系统如同城市的“神经中枢”,实时解码着山海之城的运行脉搏。从用地质锤罗盘放大镜探索到用数字技术解码大地,实现了地质科技创新的时代跨越。
  建队至今,八队累计发现各类矿产50余种,向国家提交大中型金属矿床近30处、地热田20余处,斩获省部级科技奖与找矿奖25项,见证着从“点上突破”到“系统创新”的蜕变。
  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载初心如磐。这五十年,是地质人用脚步丈量齐鲁大地的五十年,更是用科技创新破解地球密码的五十年———从单一矿种勘查的初步探索,到多领域技术协同的全面开花,再到现代化科创体系的立体构建,八队始终以科技创新为笔,在齐鲁大地上书写着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答卷。
岩层深处的科技萌芽:从铁锤罗盘到科研启蒙
  地质工作的本质是破译大地密码,而这种破译能力的提升,源自于八队人对每一个地质项目的深度钻研。
  建队初期,八队便以地质项目为基础,从完成地质找矿的基本任务,逐步走向系统总结成矿模式、成矿规律的深度探索,在实践与创新中积累着对地球的认知———
  1978年4月,根据对临沂地区不同类型的构造体系分布规律及组合特点,编制了临沂地区构造体系图,这如同一份“地质家谱”,对于指导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及对防震抗震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79年6月,开展山东淄河南段地质概况及“朱崖式”铁矿特征项目,聚焦特定矿床类型,开始探索矿产与地质构造的关联;1980年4月,研究“临沂地区铁矿床成因类型初步划分及今后找矿方向”,尝试归纳不同铁矿床的形成机制,为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引。这一系列的研究,恰似从“初步认识”到“深度理解”的跨越。
  进入1990年代,在实践淬炼中,研究水平逐渐完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1994年3月至1995年2月开展的“山东省福山张家金矿矿床成因类型研究”,首次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同位素测年等技术,精准锁定成矿流体来源与成矿时代,揭示了金矿形成的“前世今生”。1996年,该成果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成为八队首项获部级认可的科研成果。
  此后,科研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愈发紧密。1997年5月至1998年12月的“日照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对策研究”,编制1∶10万日照市地质矿产图,提出“五带七区”布局,涵盖旅游地质资源保护方案及实施意见,拓宽了地质矿产开发内涵。2001年的“山东省莒县天宝钛铁矿开发可行性论证”,确定两套选矿方案并优选开发方案,其成果对低品位钛铁混合型矿床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为矿山建设提供支撑。
  在勘查理论技术研究逐步深入的同时,钻探技术与实验分析的探索也在同步发力,成为破解大地密码的利器。1978年801机台试验泰山改制800型钻机,优质孔率50.7%,台月效率提升30%;1985年TS-800型绳索取心钻机改制,深孔岩芯采取率从65%升至89%。实验室里的探索同样充满惊喜,1982年首用化学光谱法测痕量金,1988年莒南明矾石酸浸试验让矿渣变“工业味精”,艰苦环境中的创新脉动正蓬勃。
  从区域构造到矿床成因,从纯地质研究到资源开发对策,八队的科研工作始终紧扣时代需求,在实践中深化认知,以认知反哺实践,为后续的多元创新埋下了深深扎根大地的种子,为日后从单一领域突破到全链条创新的跨越积蓄着原始动能。
多元突破的黄金时代:从单一找矿到全域服务
  步入新世纪,地质科技创新的触角从找矿领域向综合地质服务全域延伸,八队在矿产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和海洋地质等多个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构建起多维度创新格局。
  2008年,在五莲县七宝山矿区,编号ZK701的钻孔在520米深度发现厚达12米的铅锌矿体,探明铅锌金属量23.2万吨、银531吨,创下山东省同类型矿床资源量纪录,成果报告获山东省地矿局“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成果不是终点,而是持续创新的序章。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八队与吉林大学合作,针对七宝山矿区开展铜及多金属矿成矿新认识与找矿新方法研究,突破“就矿找矿”“探边摸底”传统模式,提出整体勘查、综合评价新思路。团队创新引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与构造叠加晕法,精准定位隐伏矿体、圈定矿化范围,成功发现多处新矿体,凭借对成矿规律的深度解析和找矿方法的创新突破,获省“科学技术奖”及“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此后,八队多次邀请毛景文等院士到承办的胶莱盆地南缘浅覆盖区战略性矿产勘查研讨会进行指导,均对找矿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八队在地质找矿领域的创新实践,延续了建队初期“深耕项目、破解矿谜”的科研传统。同样,在综合地质服务方面的科技创新,更是让地质工作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肌理。
  新能源开发与矿产勘查协同推进,2011年探明的五莲管帅地热田(水温56℃,水量3000立方米/天),摘掉了日照市没有地热的帽子,成为区域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典范;2016年,“五莲县东部地区地热资源调查”项目,圈定3处地热异常靶区,预测松柏镇1处地热田,首次提交五莲—荣成断裂带深循环—对流型带状热储地热田,赋能当地旅游发展。近年来,八队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碳封存这一前瞻性领域,开展的裂隙含水层二氧化碳封存试验取得积极进展,为区域“双碳”目标达成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撑。
  此外,2022年,八队承担了日照市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构建起精细化工程地质分层标准、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与地下空间评价体系,精准识别地质安全风险,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与环境地质治理,通过构建自动化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和标准化城市地质数据库,有力支撑城市规划建设。
  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中,八队在日照全域内开展土地质量调查累计2200平方公里,划分了土壤、灌溉水、大气环境质量等级,圈定了农用地富硒、富锌、富锗土壤面积共计120余万亩,编著了《日照市农业地质手册》,为乡村特色农业种植提供了地质科学依据,让“地质密码”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海洋地质方面,依托地域优势,八队成立海洋地质研究中心,承担涉海项目达20余项。特别是近年来,八队与多方合作推进,项目成效显著。与海洋主管部门合作,完成岛体修复和渔港整治;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开展海砂调查,引领海洋矿产勘查开发;与港口集团合作,助力海港基建升级;为渔产企业提供勘察服务,支撑海洋牧场建设;与政府智库联系,海水入侵等研究成果获认可。
  钻探技术作为“找矿的手术刀”,在创新中不断突破效能极限。八队在巩固小口径钻探传统技术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大口径新能源勘查领域。为适应大口径钻探需求,2018年,针对水平井施工项目中存在的难点,依托郑成光创新工作室,八队积极探索钻研、攻坚克难,自行改造升级了TSJ3000水源钻机,成功申报5项国家发明专利。2022年,八队进一步加大科技、装备、资金的投入力度,瞄准提升地质装备水平,投入3000万元配备ZJ40石油钻机,全面增强在煤层气钻探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勘察施工领域的创新凸显地质工作民生温度。在重大交通基建中,八队以专业勘察助力城市发展:2013年承担的日照山字河机场航站楼勘察,通过优化施工方法,提前完成任务并提出合理基坑抗浮措施,获“机场建设功勋单位”;2016年开展日照西站及配套工程勘察,精准提供地层参数与设计方案,解决复杂地质难题,荣获了“国家优质工程奖”,为提升区域交通辐射能力贡献了八队力量。
  生态修复方面,八队打造了废弃矿山治理“日照模式”,近年来完成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治理面积600余公顷,实施的王家官庄、大山前、陡岭子等多个治理项目成为山东省典范,不仅让荒山重现绿色,更带动周边群众脱贫,其技术经验被26个城市考察学习,让“地质修复”助力乡村振兴。
  在信息系统研发方面,八队突破传统地勘单位职能,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场景应用,完成DeepSeek R1模型等本地化部署,先后自主开发出日照市安全生产智能监管平台、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数据服务中心平台等20余项信息系统,覆盖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推动地质地理信息系统研发从技术探索迈向赋能发展。
  从地下资源到地上水、土和大气环境,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应用,至此八队的科技创新已构建起资源环境全链条服务体系,地质工作的价值已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
科创生态的立体构建:从技术整合到多维赋能
  从地质锤敲击山河的单点探索,到数字技术编织城市智慧网络的系统赋能,八队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内核,构建起覆盖人才团队培育、科创平台创建、科研项目突破的多维科创系统。这不仅是技术迭代的跨越,更是从“单一项目攻坚”到“全链条创新赋能”的范式升级,让地质工作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肌理,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民生中彰显新时代地矿担当。
  依托日照地质地理信息大数据研究院,八队联合山东科技大学、日照市科学技术局、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研究院—研究基地—孵化平台—成果转化”的路径,开启了地质数据的破壁之旅,成功获批山东省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实验室、日照慧安应急大数据研究院,成为省市数据创新应用的重要载体。
  依托山东省地矿局有色金属矿找矿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联合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高层次科研项目,在五莲七宝山矿集区、鲁东矿集区等地开展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找矿理论技术方法创新研究与勘查实践,荣获部级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2项。
  依托山东日照滨海水土观测研究站,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获批日照市重点研发计划、日照市自然科学基金,开展海岸带水土多要素监测研究,为滨海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依托日照市土地质量评价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实施省级地质勘查项目,开展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富硒等高附加值特色农业和土壤污染修复理论技术研究,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八队山东省院士工作站与宋少先院士合作,组建资源再生和环境修复团队,在矿区污染治理领域取得众多科技成果;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团队,通过联合实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有力推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联合江苏省重点高校成立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专业团队,为智慧平台研发提供人才支撑;创建“杨鹏地质工匠创新工作室”,发扬工匠精神,发挥技术专家的表率和带头引领作用,强化攻坚项目突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制造强省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此外,为充分发挥地质工作的公益性职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走近百姓日常,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与八队地质博物馆联动,积极建设科普教育基地,让地质数据从实验室走向了公众视野。
  这些专业平台与公益载体以功能互补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支撑,形成了紧密联动的创新网络,共同构筑起八队“13529”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有机整体。在这个体系下,推动项目、成果、人才、平台等众多创新要素打破壁垒,在多元场景中高效流动、协同发力,形成“平台支撑创新、创新反哺平台”的良性循环。
  通过项目实战与平台历练,八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现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78名,博士、硕士40名,涌现出“山东海洋强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金罗盘奖”“山东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矿业行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全省地质系统最美地质职工”等多名高层次领军人才。在人才体系的双重支撑下,八队进一步围绕核心业务搭建专业平台,实现多领域技术突破,推动科创生态向纵深拓展。
  展望未来,八队将继续在推动重点项目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效能、推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强化数智赋能上下功夫,促进科技创新系统要素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八队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大地的密码永远藏在创新的脚步里。从日照地质地理信息大数据研究院诞生时的初心到“13529”科创体系编织的智慧网络;从安全生产平台守护的万家灯火到地质博物馆里的地球记忆,八队人始终以“地质报国”的赤诚为经,以“为民服务”的担当为纬,在“数字中国”的蓝图上勾勒着地质人的坐标,山海依旧,创新潮涌。八队的故事,永远在向地球深处探索、向城市未来延伸的征程上,生生不息。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山海经纬间 科创脉动正铿锵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