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打造的永不落幕的乡土客厅
——五莲县户部乡乡土文化大集掠影
  

□ 本报通讯员 岳德坤 孙艺菲
  八月晨光穿透薄雾,王家大村响起震天锣鼓。8月21日上午7时,“寻味户部·共赴烟火”乡土文化大集在五莲县户部乡正式启幕。茂腔剧团演员水袖轻扬,一曲《小姑贤》尚未唱罢,舞狮队伍已跃入人群,刹那间现场百余名游客的欢呼漫过层层梯田。
  美食达人“雷哥”的炒锅前早已排起长龙。铁锅翻飞间,农家特色菜升腾起诱人香气,“兄弟姐妹们,尝尝刚出锅的,小心烫!”他的吆喝声引来层层人潮。
  “这味儿太正了!”济南游客张先生举着刚切开的流油海鸭蛋赞不绝口。蛋黄红亮油润,搭配薄饼一卷,咸香瞬间弥漫开来。另一边,良友酸奶大麻花摊前早已围满年轻人,金黄外皮裹着酸甜爆浆,一口咬下,酥软交织。“小时候的味道!”有人边嚼边感叹。四喜丸子大锅始终热气腾腾,师傅不停翻动着酱色浓郁的肉丸,醇厚香气扑面而来。旁边的脆皮海捕虾一出锅就引来惊呼,外壳酥脆、虾肉弹嫩,蘸上特调酱料,鲜中带甜。养生大鱼圆在清汤中微微滚动,入口即化、温润不腻,不少游客连连称赞———“鲜得舒服!”“三小时补了三回货”,负责人抹着汗笑道,“城里人最爱这口地道风味。”
  非遗展销区的热闹不遑多让。刘氏盘扣的展台上整齐陈列着多种精致盘扣,蝴蝶、花卉等传统样式一一展现。“这手艺就该进博物馆!”北京来的服装设计师当场订下20套。隔壁钩花的摊前挤满年轻姑娘,传统棉线钩织出星月图案,“90后”游客王琳当场买了3套:“老手艺这么时髦,送我闺蜜正合适。”福袋、锦鲤、如意等造型多样、色彩鲜亮的花馍同样引人驻足。“做得又好看又有寓意,带孩子来感受特别好!”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一边挑选一边称赞。
  “乡亲们看准了,咱这杂粮面条可是石磨老工艺,零添加!”梁家庄子村第一书记韩金铭的吆喝声带着浓浓乡音,他身旁的展台上整整齐齐码着益乐佳食品的各类杂粮面———绿豆面、荞麦面、高粱面色泽自然,散发出淡淡的原粮香气。4位驻村书记联合推出的“助农摊位”再度成为全场焦点。提着3盒杂粮面的青岛客商刘伟边看边算账:“超市卖30块的,这儿卖20还保真。”午后热浪未消,助农区销售额已突破6万元。
  暮色渐浓时,“大地之物”放映区亮起银幕。草垛上坐满摇蒲扇的村民,孩童在幕布前追逐嬉闹。放映员老李调试着设备感慨:“20年没见这场面了。”当《女大当婚》的胶片开始转动,七旬村民王守田轻声对孙子说:“爷爷年轻时,这可是最时兴的娱乐。”
  户部乡党委书记吴书东穿行在人群中,“我们打造的是永不落幕的乡土客厅。”他在震天锣鼓声中提高嗓音,“秋季晒玉米辣椒造艺术景观,冬季磨豆腐写春联办年俗周,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文旅局统计显示,开集首日带动周边7家农家乐增收12%。
  当夕阳拂过钩花杯垫上的露珠,王家大村的灯火次第亮起。美食摊主们清点着收入笑谈明日备货量,书画摊前仍有游客在定制作品。这场文化大集,正以看得见的方式改变着户部乡——— 它不仅是游客寻找乡愁的驿站,更是村民拥抱未来的窗口。正如六旬村民张桂花在非遗工坊边钩花边说的:“老祖宗的手艺成了金饭碗,这大集把我们的好日子端上台面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区域·五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造的永不落幕的乡土客厅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