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渔民融资难题,托起“蓝海致富梦”,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
□ 全媒体记者 蒋月阳
9月1日的岚山港,码头上已是人声鼎沸。千艘渔船扬起白帆,引擎的轰鸣与渔民的号子交织成歌,一年一度的开海季如约而至。
在这片涌动的蓝海里,一股特殊的金融力量正悄然托举着渔民的致富梦——— 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以政策性担保为笔,在日照的山海之间勾勒出一幅“全链条赋能、全产业兴旺”的生动画卷。
新船破浪:老渔民的“蓝海升级梦”
“突突突……”渔民老苏的新船犁开碧波,34.88米长的钢质船身在阳光下泛着青光。这位有着二十多年捕捞经验的老渔民,正驾驶着他的“梦想号”驶向深海。“以前两条木壳船,今年换了吨位更大的新铁壳船,期待能赚翻倍!”他黝黑的脸上笑出褶子,手里紧握的船舵还带着新漆的清香。
今年春天,老苏的旧船到了报废期,造新船的172万元资金让他犯了难。正当他犯愁的时候,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联合日照银行找上了门。一天考察、三天审批,100万元担保贷款如同及时雨,让船台重新响起电焊声。“农担担保就像给船加了龙骨,稳当!”
绳网织金:小作坊的“链式成长记”
距离码头十公里的日照鸿耀绳业厂区,机器的嗡鸣声此起彼伏。该公司负责人贺超指尖划过细密的网眼:“这网能抗住十级风浪,开海前订单一个接一个。”谁能想到,这家年销售额3000万元的企业,七年前还是个只有3条生产线的小作坊。
2020年,贺超想扩产却资金不足,电视里“鲁担惠农贷”的宣传让她看到曙光。最后,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联合日照银行岚山支行送来了100万元担保贷款,还落实了担保费和利息补贴,提供了优惠的融资成本。两条新生产线投产后,厂区招工带动了周边20多户农户就业。从100万元到150万元再到300万元,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支持额度随企业成长不断加码,如今的鸿耀绳业,产品已覆盖黄渤海半数渔船。
冷链锁鲜:加工厂的“季节突围战”
在安东卫街道的方润食品厂区,零下18摄氏度的冷库门一开,白雾瞬间裹住了经理刘钊的身影,他正筹备着开海进货事宜。
当时,籽乌价格处于历史低位,方润食品公司想趁机多囤货,但流动资金不足。刘钊想起宣传折页上介绍的“鲁担惠农贷”,他抱着试试的心态拨通了电话。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为方润食品公司提供了150万元担保资金。当年,公司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今年,方润食品公司计划购进新设备扩大生产时,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将担保额度加大至300万元,新上的智能分拣设备让加工效率再提五成,冻品从车间到餐桌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市场脉动:水产城的“三日速通款”
岚山区安东卫国际水产城是江北最大的干海货交易经营场,目前入驻商户达232家,虾米、虾皮、鱿鱼、板乌等上百个品种应有尽有,年交易额超100亿元。
这其中,凯皓水产城的经营者李玲专注于虾皮、虾米的销售与批发业务,目前产品一部分在安东卫国际水产城批发销售,另一部分则销往全国各地。2024年8月,李玲计划采购一批虾皮、虾米,但因上批货物回款不及时,手头资金不足还缺180万元,打乱了经营计划。
开海前后市场海货供不应求,捕捞的海产品根本不愁销路,资金不到位很难足额买到。就在她一筹莫展之际,合作伙伴跟她聊起上个月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刚刚为其办理了担保贷款,李玲听后感觉立马有了盼头,她联系了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短短3天内,180万元政策性担保贷款便顺利到账,一下子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在这个年交易额超百亿元的水产城里,像李玲这样受益于农担贷的商户还有很多,从干货批发到冷链物流,金融活水顺着产业链条节节渗透。
从钢质渔船劈波斩浪,到智能冷库锁住鲜香,再到水产城里的熙攘交易,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用近36亿元担保资金,为日照海洋渔业全产业链“输血供氧”,3580余户经营主体的成长故事里,藏着财政金额协同支农的智慧:担保费全额补贴减轻负担,产业链授信精准滴灌,高效审批响应市场脉动……
当暮色染红岚山港,归港的渔船上灯火点点,码头边的冷链车正连夜将海鲜送往全国各地。这片被金融活水滋养的蓝海,正孕育着更多“靠海吃海”的幸福故事———而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的护航,让每一个逐梦深蓝的脚步,都踏得更稳、行得更远。
据悉,省农担日照管理中心始终聚焦服务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已累计为日照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各农业相关领域注入近90亿元担保资金,有效缓解了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力支持了日照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为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可靠的金融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