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新 王崇燕 刘相丽 王凤 田相亮 张龄诺 车银萍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这既明确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大意义,更对如何用好课程资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此,我们基于本土实际,深入挖掘并最大限度地整合红色教学资源,构筑起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以期使红色资源与课堂教学在价值引领上同频共振,在课程实施上协同育人,提升教学实效性。
一、上好思政小课堂,注重日常教学的渗透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堂教学则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本土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关键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炼教学重点,巧借本土红色资源,拓宽教学维度,厚植爱国情怀。
1.寻找资源链接点,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提炼并整合本土特色的实践教学资源,将其有效融入小学思政课程体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实际结合度偏低、融合效果欠佳的难题,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并形成理论认识。例如在执教《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知道相关史实,学习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还要通过补充具体史实,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究革命精神驱动国富民强的密码,深化对民族精神的理解,争做传承民族精神的新时代好少年。
2.巧借本土红色资源,创设适切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历史与伟大成就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提供了丰富、生动、有说服力的一手教学资源。借助这些资源,教师不仅能做到有效实现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红色”教育。例如,在教学《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谈到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时,带领学生走进蟠龙山烈士陵园,当学生了解到烈士们“守我国土,寸步不让”的英勇事迹,感受到他们为守护国家英勇抗争、不怕牺牲的真实情感时,内心深受触动,爱党爱国的情感油然而生。鲜活本土资源为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提供了适切、有效的教学情境。
3.拓宽教学维度,延伸育人实效。育人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发生在课堂的前前后后。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渗透“红色”教育。课前,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故事播报”活动,通过设置与红色教育相关的主题,引领学生走进革命峥嵘岁月,感悟建党百年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为此,我们开展了“革命故事我不仅仅知道关键词”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选择一个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关键词,通过搜集相关的材料,梳理自身的认识,然后在课前“红色故事播报”中与同学们分享交流。课后,开设“时政瞭望”这一选修课,围绕本地榜样人物或模范事迹进行系统推介,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搜集、整理令自己感动的中共党员先进事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在师生共同的分享、交流、对话中,学生经历着由对先进人物的具体感知到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实现在“同历史对话”中厚植爱国情怀的教学追求。
二、善用社会大课堂,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提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为此,我们在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上下功夫,通过学科实践、项目学习、实践教学等途径积极开展“红色”教育,促进知行合一。
1.先学后做,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组织有针对性的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通中渗透红色教育。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包括学习一种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精神、讲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故事、了解一次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会议、看一段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演讲视频、观一场红色电影和参观一次红色纪念馆等,学生可任选一个主题参与其中,并在课堂上分享学习实践的成果。
2.在做中学,开展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合作中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设计某一项目或任务,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任务进行持续地学习和深度探究,让学生“深挖井、广积粮”,开展“红色”教育。在项目任务开展过程中,学生体会着祖国蓬勃发展的自豪之情,从而自觉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做自信的中国人。
3.实践教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社会是更大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学习。开展“红色教育”,必须打通学校与社会的壁垒,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起来,用最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情感。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创造性地建构了包括“传承红色基因”在内的八个思政课实践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链接政府与社会资源,在县域范围内寻找与思政课教学目标最为契合的教学场所,研究确立了10家“莒县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实践课堂不同于其他实践活动,学生不是参观者,而是带着问题和议程设置的参与者,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
三、借力育人全课堂,加强学段学科的协同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注重学段衔接,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基于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在纵向学段贯通、横向学科整合上下功夫,借力育人全课堂,打造“红色”教育新格局。
(本文系2025年日照市社科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2025335;作者单位:莒县阎庄街道中心小学 莒县陵阳街道中心小学 莒县第一实验小学 莒县威海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