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口地处今天的五莲县松柏镇,因东、西、南三个关口而得名。抗战时期,这里是莒、日、诸三县的边界中心,处于连接滨海区、胶东区、鲁中区的重要通道上,是五莲山区东、西、南、北的交通咽喉,山高沟深、地势险要,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3年6月,国民党在五莲山区的防务出现了空白,日、伪、顽敌对势力均欲抢先占领。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为了尽快解放泰(安)石(臼所)路以北地区,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率领滨海军区第十三团、第六团三营和第四团一个连,立即挺进泰石公路以北,先敌抢占了国民党撤离后的五莲山区防地,发起了争夺五莲山区的战斗,取得节节胜利。
为挽回败局,伪军张步云部派精锐部队“铁五旅”抢占了三关口地区,并抓紧修筑工事,企图利用险要地形负隅顽抗,继续西进控制整个五莲山区。
滨海军区得知这一消息后,于7月13日立即抢占了三关口南高山上的制高点作为作战指挥部,陈士榘亲自指挥。17日,滨海军区第十三团沿灵公山南移,给伪军造成南撤的假象。正当伪军放松警觉时,滨海军区第十三团旋即折回洪凝,集结兵力于松柏林一带,部署消灭三关口伪“铁五旅”战斗。第十三团团长梁兴初在组织营以上干部勘察了地形后,根据敌情确定了作战方案。决定一营在三关口北面和东北面担任主攻;二营从西向南迂回到三关口南面,利用夜间在敌近处隐蔽,从背后袭击敌人,并切断其可能逃跑之路;三营(欠七连)为预备队;三营七连由三关口西南向东北进击。松柏林、洪凝一带的农民主动给部队当向导,抬担架,救护伤员,支援部队,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投入了三关口的战斗。
当日晚,天阴沉沉的,下着毛毛细雨。第十三团冒雨沿着深山峡谷间陡峭的山路隐蔽急进。21时,第十三团各营按预定作战方案,进入指定位置,同时,在白庙子村南北沟东山的制高点设立了指挥所,陈士榘亲自指挥。伪“铁五旅”对滨海军区第十三团的折回行动毫无察觉,防守麻痹,官兵饮酒作乐。18日凌晨4时,第十三团各营向三关口守敌发起攻击。战斗打响,敌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仓促应战,乱作一团。第十三团一营乘机从东北、二营从南、三营七连从西南同时突入三关村内,同伪军展开白刃格斗。敌副旅长被当场击毙,旅长张文政乘雾逃窜,敌电台台长、译电员及特务连的全部官兵被活捉,其余大部分被歼灭。
在三关口战斗中,地方党组织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参战。战斗一打响,远隔15多公里的大古家沟、陆家庄子一带村民将烙好的大饼,驴驮担搭,源源不断地运上阵地。守卫在关南顶的伪张步云部第五旅第十团一营的“新兵连”,是日北县委派地下工作者胡润洲和牟敦岭等打入“铁五旅”组织起的一支地下武装,在关键时刻,调转枪口,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插进敌人的心脏,给敌人致命的一击。
这时,部分残敌企图乘大雾顺山沟向东北逃窜,遭到二营及执行迁回任务的三连的迎头痛击。最后,一部分残敌突围逃跑,一部分做了俘虏。对逃出包围圈之敌,二营和三连追击到王家大村附近时,又歼灭其一部。
9时,战斗胜利结束。前来增援的日照县日、伪军闻此消息,极为惊恐,仓皇溜回了据点。此战将“铁五旅”全部歼灭,是八路军进军滨北的首次重大胜利。在此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八路军连续作战,进行大小战斗40余次,毙伤俘敌千余人,使五莲山区300个村庄、30万人民获得解放。三关口战斗,是解放五莲山区的关键一役。
风雨沧桑,山乡巨变。在昔日三关口战斗遗址处,三三四省道穿山而过,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带入五莲县的秀美景区。三关口的光荣历史也将在锦绣山河间被永久铭记、传颂!
(以上稿件选自《日照历史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