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郑硕 吕文慧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司法所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切实破解基层法治建设中的堵点、难点问题,东港区司法局深入调研司法所工作现状及困难诉求,推进“局所联动、所呼局应”工作机制实质化、高效化运行,为全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与服务管理能力提升迈出坚实步伐。
机制先行构建高效联动新格局
领导带头,压实帮包责任。严格落实局领导班子成员、科级干部联系基层司法所制度,每位局领导及科级干部对口帮包指定司法所,定期下沉一线现场办公,不仅“身入”更是“心至”。全面指导司法所党的建设、业务开展、队伍管理、制度建设和作风改进,并亲自协调解决司法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复杂问题,成为连接机关与基层的“关键纽带”。
科室共建,精准对口支援。各机关业务科室及法律援助中心与司法所建立稳固的共建关系,定期开展工作指导,确保上级部署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协助规范各项业务流程,并将联动工作与全系统“树典型、破难题、优环境、提质效”活动深度融合,助力司法所挖掘自身优势,培育特色业务,共同打造“一所一品”或“多项精品”。
清单管理,规范呼应流程。明确联动呼应的具体事项范围、责任科室及办理程序。司法所遇清单内难题,可直接对接对应科室;对清单外或跨科室的复杂诉求,由帮包局领导牵头调度,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人员交流,促进双向提升。将司法所定位为干部锻炼成长的重要平台,建立健全局所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机关科室人员每月赴帮包司法所短期交流锻炼不少于4天的制度,期间完全融入司法所工作,承担具体业务;司法所亦可派员到机关科室跟班学习,针对重点难点工作进行专项突破,将“下沉式”锻炼与“上挂式”学习有效结合。
双向互评,强化绩效导向。科室从政治建设、队伍管理、业务开展、职能发挥、纪律作风等方面对司法所进行评价;司法所则对科室的联建帮带成效、呼应事项解决质量与效率等进行评估。评价结果直接与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的工作考核挂钩,形成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联动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成效初显基层司法所展现新面貌
服务大局更加有力,党委、政府满意度提升。自“局所联动、所呼局应”机制运行以来,司法局支持力量直达基层末梢,有效激发了司法所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各司法所精准定位自身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角色,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的能力明显增强。
业务效能实质提升,基础工作更加夯实。通过局所的紧密联动,司法所在普法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初审、合法性审查、执法监督等方面的业务规范化水平得到提高。今年以来,为基层政府提供法律意见建议272条,指导制定村规民约22件,解答法律咨询1859件,法律援助申请初审94件,组织法治宣传156次,受教育人数达28280人次。
队伍建设持续强化,人员素质整体提高。通过人员双向交流、跟班学习等机制,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机关干部下沉基层,带去了新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司法所人员到机关学习,增强了宏观思维和协调能力,实现了局所人员能力的共同提高。
品牌引领创新实践百花齐放
各司法所立足区域实际,大胆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工作品牌。
石臼司法所构建“石臼一家亲”调解品牌矩阵,形成街道“李姐调解室”与社区“老张有话说”、“和事佬志愿服务队”、“小马扎议事会”等品牌交相辉映的局面。银海社区推动法治力量下沉网格,24小时“暖蜂驿家”配备公共法律服务终端,智慧服务便捷高效。
西湖司法所打造“七彩司法”菜单式服务模式。优化整合资源,完善一个中心“实体”。用好“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两支力量,织密基层人民调解网络。融合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构建“全天候”公共法律服务。抓住“关键少数”,落实“四个到位”,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涛雒司法所打造“海洋经济法律服务站”,深化“海上调解三和工作法”,“3+N”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落实基层调解能力提升行动,赋能基层管区,提升中心村矛盾化解能力建设,开设“企业合规直通车”,落实“三二一”工作法,提供知识产权、用工等全生命周期法律指导。
东港区司法局“局所联动、所呼局应”工作机制的深入实施,有效激活了司法行政系统的末梢神经,初步实现了资源下沉、力量下倾、保障下移的预期目标,推动了基层司法所面貌的变化和履职效能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