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为医者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
□ 全媒体记者 刘新英 马丹 蒋月阳
9月28日清晨,日照心脏病医院。
葛均波院士专注听着团队成员汇报手术策略,其间反复调换着冠状动脉造影的不同体位图像。他在一个血管病变处反复切换比对,眉头紧皱片刻后又舒展开:“狭窄程度比预估严重,把导丝重新塑形、调整角度……”
说罢,葛均波站起身,开始做术前准备。从早上8点抵达导管室,他已连续做了两台手术,“下个周那位CTO患者的情况类似,今天操作的细节要记透,后续还要反复琢磨优化方案。”
这样的严谨,是葛均波从医四十余年的常态。在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球业界影响力深远的心脏病专家心中,每一位患者都是全新挑战。而创新,就是他以医者担当拓路前行的底气所在。
40余项“首次”,护日照万家心安
“十年了,终于能平躺睡觉了,也能自己穿衣吃饭,我重新活了一回!”9月26日,在日照心脏病医院完成术后复诊的患者刘向斌(化名),激动地握着葛均波双手说。
一个月前,由葛均波领衔的多学科团队,成功完成日照市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让刘向斌迎来新生。不仅填补了区域内该领域技术空白,也为破解终末期心衰救治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谈及为何要突破重重困难,也必须在日照完成这例高难度手术,葛均波郑重而又坚定地说:“日照需要这个第一次,只有开始了这一次,才能有下一次。”
葛均波常说,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从五莲县农村走出的孩子,也一直惦记着为家乡医疗水平进步而努力。2018年,山东省首家按照JCI国际标准和国内三级甲等标准建设的非营利性综合性医疗机构———日照心脏病医院启用,葛均波也把这里当成回报家乡的“根据地”。
“要让家乡人在家门口就能治好大病!”那段时间,葛均波几乎每月都要从上海赶回日照,每周都会通过远程系统查看手术病例。有一次,一位82岁的急性心梗患者闭塞严重,医生尝试多次仍无法打通血管。葛均波了解后立刻调整行程,当天下午就出现在日照的手术室,对患者实施了成功救治。
在这里,他带领团队创造了多个“山东首次”“日照第一”:独立开展山东省首例TAVR手术,让高龄瓣膜病患者不用开胸;山东省首例经皮去肾神经术(RDN),解决难治性高血压及药物不耐受高血压患者难题;今年9月,成功完成日照首例人工心脏(LVAD)植入术……
据统计,葛均波院士团队在日照创造的“首次”,达40余项。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日照心脏病医院快步跻身省内领先水平,让顶尖心血管诊疗服务落地生根,造福日照及周边地区患者。
医者仁心,一根导管的生命突围
一面是患者求生的强烈渴望,一面是没有手术器械的现实难题,身为医者会如何选择?当天的采访中,葛均波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抉择的故事,也是他用创新破局,在绝境中为患儿抢出生命希望的难忘经历。
多年前,一位年仅10岁的先天性主动脉二叶瓣术后患儿找到葛均波,当时的检查结果显示:心衰,其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率已达99%。
冠心病多发于成年人,制约手术进行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能够匹配儿童血管尺寸的器械!
“没有,就造!”葛均波不忍放弃任何一丝可能。他先是尝试联系国内的生产厂家,却只得到仅香港能够生产“接近尺寸”器械的结果,葛均波没有作罢,他又继续联系国外生产厂家。尽管为单个患者精准适配导管困难重重,但为了创造生命奇迹,葛均波争取到了卫健部门和国内外相关专家的全力配合。
手术当天,随着导管进入血管,导丝精准穿过堵塞狭窄处,监护仪曲线渐趋平稳———男孩脸上渐有血色,得救了!
这场跨越“不可能”的抢救,恰恰印证了葛均波一直坚守的理念:“患者的绝境,就是创新的起点,突围就意味着新生!”
回馈社会,从“葛氏现象”到AI诊疗
“医生的操作,不仅要精准,更要与时代同频。”一边聊着,葛均波指着桌角一份标注着“1994”字样的超声图像,在他的叙述中,也向记者“翻”开了他用科技创新推动诊疗进步的第一页。
1994年,葛均波在德国留学时,偶然发现心肌桥患者的超声图像上有半个“月亮”——这就是后来国际公认的“葛氏现象”,让心肌桥检出率从不足5%跃升至95%,相关成果直接写入国际教科书。
回国后,他的创新脚步更快:首创“逆向导丝技术”,把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CTO)介入手术成功率从60%提至90%以上;2010年开展国内首例TAVR手术,让不开刀换心脏瓣膜成为可能;2015年提出“泛血管疾病”概念,重构心血管疾病诊疗逻辑。
而最让患者受益的,是他带队研发的国产可降解支架。
2008年,面对进口支架动辄数万元的高价,他发起成立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一次会议上,他把临床遇到的器械痛点一条条写在白板上,“我们要做‘医生能用上、患者用得起’的国产器械,哪怕从最小的改进开始。”
历经15年攻坚,国内首例生物完全可降解支架问世。目前,全国已有700多家医院,28000多名患者受益于这一治疗器械。
面对人工智能浪潮,葛均波又率先布局“观心大模型”,通过分析数百万例病例数据,让AI快速识别早期心血管疾病,甚至能预判患者未来五年的发病风险。
今年,当葛均波的“AI+医学元宇宙”诊疗模式一经提出,便让全球同行眼前一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医生能在虚拟空间模拟手术过程,精准预判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实现诊疗的安全与高效。
从救治单个患者到突破行业难题,从海外求索到反哺家乡,葛均波的每一步都以创新为责———这份责任,让他四十余年如一日,以赤子之心,护万家心安。
┮记者手记
让创新之光照亮生命前路
□ 刘新英
四十余年深耕,葛均波院士始终以临床痛点破局,让创新之光照亮生命前路。
创新是医者仁心的具象。直面生命绝境,完成日照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术,跨国定制导管挽救10岁先心病患儿,他以患者的绝境为创新的起点,化不可能为新的生机。
这位从日照走出的院士,创建专科医院,引入尖端技术,创40余项“日照首例”,为家乡筑起一座“生命堡垒”。一句“日照需要这个第一次”,是技术落地的决心,是反哺家乡的深情,更是让创新真正惠泽百姓的初心。
责任驱动的创新,是为生命而战。葛均波院士以仁心锻刃,以实干为钥,诠释最厚重的创新底色———始于责任,成于担当,终护万家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