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设立“群众服务日”,推行“三联”工作法,龙山镇———
服务沉下去 民心聚起来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厉倩 通讯员 吴健 孙睿
  今年以来,莒县龙山镇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通过设立“群众服务日”,将其作为深化“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常态化载体,推行以“深服务联系群众、高效率联通干群、强机制联动长效”的“三联”工作法,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新效能。
  阵地前移推动干部主动作为
  每周二下午,龙山镇各个村庄都会出现一道独特的风景:镇村干部不在办公室,而是在村头广场、大队院“摆台设点”,一张长桌、几把椅子,组成了一个临时的“服务集市”。
  “以前找干部得往镇上跑,还不一定找对人。现在好了,周二下午他们准时就到村里来,像赶集一样方便。”一名刚咨询完养老保险政策的村民满意地说。
  这一变化源于龙山镇推出的“群众服务日”制度。该镇改变以往群众上门反映问题、干部在办公室处理问题的传统模式,将政府的“服务窗口”搬到村民家门口,实现从“等问题上门”到“送服务下乡”的转变。
  具体工作中,该镇制定12类服务工作清单,涵盖政策咨询、民生求助、矛盾调处等核心领域,进一步明确镇村干部服务职责;完善重点人员台账,精准标注特殊群体需求与帮扶记录,明确包联责任人和帮扶职责,聚焦服务内容标准化、管理对象精准化、工作推进系统化,构筑起咨询、求助、服务、调解、反馈“五位一体”的民生平台。
  为更好地畅通服务联系通道,该镇还通过入户发放纸质“连心卡”及线上推送电子“连心卡”等方式,将镇村各级联系方式、服务内容、反映问题二维码直接送达群众手中,实现全镇1.8万户农户全覆盖知晓,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便民服务通道。
  服务直达确保问题精准解决
  前不久,张家庄村的张大爷和潘大爷因房前屋后的杀树问题产生了隔阂,恰逢周二的“群众服务日”,俩人气冲冲地到大队院让镇村干部给评评理。
  包村干部申丹丹在详细了解了两家情况,并向有关职能部门咨询了空闲地的有关政策后,为两家做了调解,妥善化解了矛盾隐患。张大爷夸赞道:“这个‘群众服务日’,还真能办实事来!”
  简单问题现场解决,复杂问题限时处理,疑难问题上报攻坚———这套分类处理模式让群众诉求有了明确出口。
  着眼于构建全周期闭环工作流程,龙山镇建立健全“会前梳理—现场服务—汇总解决”三阶段工作法,通过标准化流程和制度化运作,确保群众反映事项事事有跟进、件件有回应。同时,创新推行“马上办、分类办、盯着办”分级处理模式,确保群众诉求高效办理、快速解决。
  不仅如此,该镇还精准服务民生需求,汇总热线、信访等社情民意信息来源,大数据筛选比对辖区群众最关心的热点民生事项和问题,重点围绕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低保申请、残疾人申报等贴近民生的惠民政策,通过“大队院宣讲+送政策上门”的方式实现精准宣传。
  机制固化实现服务长效常态
“群众服务日”不是摆摆样子,而是要成为长效制度。为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该镇建立了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由党委副书记牵头抓总,统筹组织、纪委、督查、信访等多部门协同,构建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联动高效的责任体系;全体机关干部定点包村,既负责部门业务,也包联村级事务,实现双线同步推进工作落实,为活动持续开展提供坚实组织基础。
  结合活动内容和要求,该镇出台完善了《龙山镇农村干部管理规定》《龙山镇重点工作督查办法》等系列举措,并采用“定期+不定期”方式开展活动成效督查,重点检查人员到位情况、问题办理实效和群众满意度。同步建立“受理—办理—反馈—回访”全流程跟踪问效制度,形成可追溯、可评价、可问责的管理闭环。
  截至目前,龙山镇已开展“群众服务日”活动9期,累计发放各类政策宣传材料15000余份,接待群众480余人次,线上线下收集群众诉求284个,已解决实际问题256个,现场办结率达85%以上。该镇将持续深化“群众服务日”活动,聚焦精准服务与长效提质,探索跨部门协同服务新路径,优化线上诉求平台,整合资源破解复杂难题,让服务更贴心、治理更高效。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县域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服务沉下去 民心聚起来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