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宗杰 王建炜 报道
本报讯 金秋时节,岚山区碑廓镇的青贮玉米迎来了采收旺季。这些全株回收的玉米,不仅成为奶牛过冬的“营养餐”,更串起了一条绿色产业链,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在碑廓镇二朱曹村的农田里,大型收割机和运输车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排排挺拔的玉米连秆带穗被一同粉碎,变成细碎的青贮饲料,倾倒入紧随其后的运输车内,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据二朱曹村党支部成员崔来久介绍,该村流转了约1200亩土地用于种植小麦和青贮玉米。种粮大户种植后用于自行喂养奶牛,农民因此增加了收入,村集体每年也获得了约10万元的稳定收入。
青贮饲料俗称“草罐头”,具有生物产量高、纤维品质好、持绿期长等优势,是首选的优质饲料。近年来,碑廓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广“种植—青贮—养殖”一体化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为周边牧场提供了稳定充足的饲料资源,更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种植户与村集体的“双增收”。
日照市宏宇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淞铭表示,当前正值玉米蜡熟期,此时淀粉含量最高。通过初步加工,玉米被运至奶牛养殖场制成青贮饲料,再经压窖发酵,最终成为奶牛的主食。该公司流转了770亩土地,预计可收获约1500吨玉米青贮,能够满足牧场3—4个月的喂养需求。
在距离玉米地不到2公里的奶牛场里,收贮作业同样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青贮饲料经过压实、晾晒、发酵等工艺处理,约2 1天后即可成为奶牛的优质口粮。
胡淞铭进一步介绍,玉米青贮是喂养奶牛的主要原料。通过搅拌机,将玉米青贮作为主料与其他辅料混合,并依据专业配方进行调整后,再投喂给奶牛。
据了解,这种将玉米全株转化为青贮饲料的模式,实现了“化秆为粮”,使每亩土地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为当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