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人民医院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合作办院扬帆启航
□ 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
从2024年11月初,“全国公立医院第一方阵”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与日照市人民医院紧紧牵手,到2025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日照医院(日照市人民医院高新院区)启用,这场跨越千里的医疗协作,从最初的“蓝图构想”,变为如今惠及数十万港城百姓的“民生实景”。
这一年,日照市以“健康日照”战略为核心牵引,将两院的深度合作落到了实处——— 政策倾斜铺路、优质资源下沉、本土能力跃升,曾经“看病远、看名医难”的民生痛点,在这里被逐步化解;而吉大一院的顶尖医疗资源,也从“远方名医”,真正变成了日照人“推门可见、触手可及”的健康依靠。
名医组团“沉”下来:政策铺路,让优质服务触手可及
“以前看骨科专家得往北京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问到国家级专家,连检查报告都不用重拍!”2024年12月6日上午,日照市人民医院“家门口看名医让群众有‘医’靠”大型义诊现场,市民王先生拿着腰痛病历走出诊室,脸上满是释然。
当天,吉大一院乳腺、甲状腺、骨科、神经外科等领域的专家集体坐诊,慕名而来的市民排起长队,专家们一对一问诊、细致分析影像资料、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还同步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截至活动结束,专家累计诊疗150余人次,这场“零距离”健康服务,正是日照市“政策引才、专家下沉”机制的生动缩影。
2024年11月4日,吉大一院首批专家团队正式入驻日照市人民医院———这不是一次“短期帮扶”,而是在日照市“长效引才”政策支持下的“扎根计划”。正如吉大一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祁宝昌所说:“我们不是来‘走流程’的,而是要深入门诊、查房、手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吉大一院的诊疗理念和技术,真正融入日照的医疗日常。”
这种“扎根”,在临床诊疗中随处可见。此前,被结肠狭窄困扰的孙大爷,曾因“肿瘤嫌疑”与“手术风险”陷入两难。吉大一院胃肠外科专家杨家骍教授入驻后,更打破“微创手术优先”的常规,最终以传统开腹手术精准切除病变,出血量仅几十毫升。术后病理证实为炎症性溃疡,孙大爷的家人感慨:“要是没有专家在,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儿科领域的“精准帮扶”更打破了技术瓶颈。2024年11月,吉大一院儿科专家高曼教授与日照市人民医院儿科呼吸内镜团队协作,一天内完成8台儿科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术,其中两台“内生性塑型异物取出术”,更是填补了当地儿童复杂呼吸道疾病诊疗的空白。此前,这类手术需转诊至省级医院,如今在政策推动与专家带教下,日照本土团队已能独立承接,为港城儿童筑起“家门口的健康防线”。
截至目前,涵盖神经外科、肿瘤科等多领域的吉大一院专家已完成门诊1890余人次、手术140余台,开展义诊350余人次,用脚步丈量着“扎根计划”的深度。
硬核技术“立”起来:战略托底,让诊疗能级跨上新台阶
医疗的突破,从来离不开“技术+硬件”的双重支撑。吉大一院的入驻不仅带来了名医,更将国内前沿的诊疗技术与系统化的医疗管理体系、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精准化临床科研能力深度融合,为区域医疗发展注入关键动能,让日照市人民医院的诊疗能级实现“跨越式提升”。
2025年5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日照医院(日照市人民医院高新院区)投入使用,院区配置了先进的C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血管机……这些设备的落地,并非单纯的“硬件堆砌”,而是通过财政支持与政策协调,让曾经的“大城市专属”资源真正扎根山海之间。
目前,高新院区已完成从基础门诊到核心病区的完整服务布局,以门急诊为核心,同步启用儿科、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基础门诊,搭配检验、超声、影像、病理等20余个医技科室,快速响应市民日常诊疗需求。陆续开放ICU、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神经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科、妇科等病区,手术室开启当日即完成骨科手术等临床实操,标志着住院诊疗功能全面落地。
试运行4个月来,高新院区专家指导病例讨论100余次,培训医务人员1800余人次。10月中旬举办的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通过专家讲座、手术演示持续激活区域医疗活力。随着二期体检康复中心规划建设与144名专业人才招聘推进,这座医疗高地正加速生长。
健康生态“活”起来:机制长效,让医疗温度暖到心坎里
医疗的力量,既见之于硬核技术,更藏之于人文温度。吉大一院与日照市人民医院的合作,不仅带来了“硬实力”,更注入了“软实力”——— 从“带教传承”到“长效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正推动日照医疗向“内涵”转变,一套有温度、可持续的医疗生态悄然形成。
对日照市人民医院而言,合作带来的远不止“短期帮扶”,更是“长远成长”。吉大一院专家通过“手把手”带教、线上课堂、病例讨论等方式,将先进理念与技术规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本土医护人员,让“名医帮扶”告别“一阵风”:耳鼻喉专家姜日成博士开设“周二小讲课、周三病历分享、周四英文文献探讨”的线上课堂,330余名医护人员在学习中提升;乳腺外科李嗣杰主任医师针对全麻患者提出“术前术后双下肢超声检查”的个性化方案,为科室注入新的诊疗思路。这种“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正是市人民医院“以引进促提升”的核心目标。
如今,走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日照医院(日照市人民医院高新院区)明亮宽敞的大楼,558张开放床位、齐全的科室设置、顶尖的设备配置,标志着两院的合作迈入新阶段。“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得起病、更看好病。”日照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宋震的话,道出了这场合作的初心。从政策层面的“搭台”,到专家团队的“扎根”,再到两院携手“深耕”,日照市人民医院正通过“引进来+本土化”的双驱动,为百姓编织“健康保障网”。
当顶尖资源不再遥远,当技术壁垒逐步打破,日照正用这场深度合作,交出一份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日照市“家门口享国家级医疗”的愿景,将在两院的不懈深耕中,逐步成为惠及每一位市民的现实。这不仅是两座城市的“医疗牵手”,更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健康革命”,山海之间的医脉共鸣,终将谱写出更多健康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