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两年,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带领村民“围着产业忙增收”,看奎山街道———
┬ 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你看这柏油路,直接铺到了家门口;村里产业多了,挣钱的门路广了。”近日,谈及两年间的变化,日照经开区奎山街道牟家小庄村村民王峰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这得感谢史书记。”
王峰口中的“史书记”,是市农业农村局派驻牟家小庄村的第一书记史如宏。初见他的人,很难将这个黑黑瘦瘦的汉子,与“派驻干部”的标签联系起来。自2023年驻村以来,这位与农业打了31年交道的“老农人”,便卷起裤腿、扎进田地,用一桩桩暖心实事,让村庄焕发出新活力。
“乡村要振兴,关键得靠产业。史书记懂政策、懂技术,他来我们村,真是盼来了及时雨。”说起这位搭档,牟家小庄村党支部书记牟善禄的语气里满是肯定。
牟家小庄有3000多亩土地,怎么向土地要效益为百姓谋发展?去年,史如宏与牟善禄几次外出考察、多方比对,果断拍板引种50亩紫薯。4月栽种,10月收获,总产量60吨,当年就为村集体带来10余万元收入。尝到“甜头”后,今年,他们对紫薯基地进行提升:滴灌系统覆盖全程,地膜保墒抑草,预计产量将冲上100吨。“以前种红薯,品种普通、卖不出价,现在改种高附加值的染料紫薯,收入翻了一番,销售渠道还稳定。”牟善禄说道。
产业的发展,最终是要让村民得实惠。去年以来,王峰和村里的姐妹们在紫薯基地打工,“栽苗、覆膜、除草,这些活儿咱们妇女都能做,一年能增加收入2万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她笑着说,“家门口就业,踏实。”
不光产业旺,村子也要美起来。为争创齐鲁和美乡村示范村,史如宏积极向上争取100万元资金,全面启动村庄更新:破损水泥路被崭新的柏油路取代,240盏新路灯点亮夜晚,180米排水沟修得牢固齐整,广场宣传栏焕然一新,4个分类垃圾棚即将投用……就连村民家中年久失修的院墙,他也没忘记,为每户争取了1000元维修资金。
“路平了,灯亮了,环境美了,大家的心也更齐了。”牟善禄细数一桩桩变化,语气感慨,“史书记来了后干的都是暖心实事,是真正把身心都扎在这里了。”
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这样俯下身、沉下心,把希望种进泥土里“播种人”不在少数。崮河崖村第一书记李永建也是其中之一。这位在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工作了30年的“工业人”,驻村后迅速转变角色,成了村民眼中的“农业专家”“销售能手”。
“崮河崖上菜了!”在李永建的同事圈里,这个微信群小有名气。驻村之初,他发现许多老人常骑着三轮车去城区卖菜,挣的钱不多,来回花费的时间却不少。
李永建建起微信群,村民谁家有新鲜蔬菜、土鸡蛋等要出售,他就发到群里,再利用回单位的机会把货带过去。“不用村民跑腿,价格有保障,同事朋友也能吃到绿色食材,一举两得。”他说。
今年夏天,残疾户费洪明家的5亩蜜桃成熟,眼看要滞销,李永建在群里发布消息后,短短4天就帮他卖出760多斤,解了燃眉之急。
李永建深知,乡村振兴不能只靠“临时帮扶”,必须有可持续的产业支撑。驻村之后,他就盯上了“特色大棚”这条路。他向集团争取60多万元资金,新建两个占地5亩的大棚,加上原有的,村里的大棚数量达到11个,辣椒、茄子、西红柿、草莓轮番种植,四季都有新鲜果蔬。
今年“三八”妇女节期间,李永建联系集团工会,在村里举办了草莓采摘活动。3天时间,500多名职工前来采摘,草莓供不应求。“游客上门来摘,比批发价格高,合作社7 2户村民都跟着受益。”村“两委”成员秦芳说。
“9月26日,草莓苗子就来了,今年准备扩种到4个大棚,4个棚种圣女果,销路都很好。”李永建介绍,现在种植的蔬菜一半靠采摘,一半是市场批发商、团购商直接在地头收购。村里还与青岛一家蔬菜基地洽谈,计划引种新品种圣女果,由基地负责回收,让村民“种得放心、卖得安心”。
李永建还记挂着村里的困难群体。逢年过节,他申请资金补助,给失独家庭、残疾户送去关怀;村里75岁以上的老人,春节都收到了他送去的米面油。
从史如宏的“紫薯产业”到李永建的“大棚经济”,从“柏油马路通家门”到“微信群里卖特产”,第一书记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难题,用一桩桩、一件件实事,让幸福在村民心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