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政协专项民主监督让民生实事“落地生花”
□ 全媒体记者 费洪芹 通讯员 孙克芳
【引言】
清晨,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日照的海滨步道上,宛如金色的纱幔,为这座城市披上一层温暖的外衣。
家住东港区秦楼街道的王大爷牵着孙子的手,走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这里不仅有热腾腾的早餐,还有邻里间的欢声笑语;
菜市场里,尹先生拿起刚选好的青菜,熟练地扫过摊位上的二维码:“看,检测结果全是合格,买着心里踏实!”;
农机局家属院小区内,老旧燃气管网“换新”,张大妈脸上洋溢着笑容:“现在的政策好啊,家里的燃气胶管更换了,还加装了燃气自闭阀,全都是免费的,我们更安心了。”
……
这些流淌在百姓日常里的幸福片段,正是日照市政协连续六年深耕为民办实事专项民主监督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市政协坚守“人民政协为人民”初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增强民主监督实效,助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将助推为民办实事项目落地作为履行专门协商机构职能的核心抓手,持续深化专项民主监督,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履职的“头等大事”,在日照大地上绘就一幅民生福祉持续升温的美好画卷。
锚定方向 以“民生坐标”校准监督靶心
为民办实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每一项政策都落到群众心坎上。
2020年以来,市政协对履行民主监督职能高度重视,专门出台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从监督机制、监督重点、监督方式等方面作出系统部署,把专项民主监督的“准星”对准群众需求的“靶心”。
每年年初,当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清单新鲜“出炉”,市政协的专项监督工作便已同步启动。2020年,疫情防控的硝烟尚未散尽,市政协第一时间将“就业帮扶、医疗物资保供、社区防疫”列为监督重点,生怕晚一步,群众就多一分困难;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饮水安全”又成了委员们监督的“重头戏”;2022年,面对群众对养老、食品安全的更高期待,市政协又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污水处理、菜市场快检覆盖”纳入监督范围;2023年,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涵盖水库移民增收、医养结合、“双减”落实等,市政协更是全程跟进,让每一个民生承诺都不打折扣;2024年,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安全问题,市政协将“深化交通安全隐患治理、提高交通事故防范水平”列为年度监督核心,同步关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与车驾管服务创新,筑牢群众出行与生活的“安全网”;2025年,市政协将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重点交通工程推进等纳入年度监督重点,同步跟进荣军康复楼建设、非遗文化传承等民生项目,让监督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这种与政策同频、与大局同步的监督节奏,让民主监督始终成为民生政策落地的“助推器”。“张大姐,您觉得小区加装电梯后,生活方便多了吧?”“李大哥,菜市场的快检服务,您平时会用吗?”“小朋友,这个游乐设施玩着安全吗?”……这样的对话场景,在市政协委员的调研中不断上演。
为了精准捕捉群众的真实需求,市政协搭建了“线上+线下”全覆盖的社情民意收集网:线上,“好建议码上提”二维码贴遍社区、菜市场、学校,2024年延伸至交通场站与农村路口,2025年更覆盖新建交通枢纽和儿童活动场所,累计收集意见突破4000条;线下,“民生诉求大走访”“阳光协商”活动从未间断,委员们带着笔记本,走进社区楼道、田间地头,2024年新增“交通安全体验式调研”,邀请快递员、校车司机担任“安全观察员”,2025年开展“儿童视角调研”专项行动,邀请小学生参与监督,每年走访群众超6000人次,把群众的“心里话”变成监督的“活素材”。
创新路径 以“多元模式”提升监督实效
“民主监督不能‘坐着谈’,得‘走着看’‘盯着办’,要让每一次监督都有实效,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这是市政协委员们多年来形成的共识。
为此,市政协打破传统监督模式,结合“到界别群众中去”实践活动,构建起“调研+协商+反馈+跟踪”的全链条机制,让监督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我们调研,不是去看‘盆景’,而是要找‘问题’;不是去听‘赞歌’,而是要听‘真话’。”每次调研前,带队的主席会议成员都会这样叮嘱委员们。
2020年以来,市政协累计组建60余个专项调研组,每个调研组都带着明确的“任务清单”,深入区县、乡镇(街道)及项目现场,用脚步丈量民生,用真心倾听民意。
2023年监督水库移民增收项目时,委员们走进东港区、五莲县的移民村。村民老张跟委员们掏心窝子:“俺们想挣钱,要是有人教点技术就好了。”委员们当场记下老张的诉求,第二天就联系市人社局、农业农村局,建议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很快,家政服务、果树种植等培训项目就开到了村里,300余名移民像老张一样,通过培训掌握了技能,有的成了月嫂,有的种起了樱桃,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种“一线调研、现场监督”的方式,让委员们既能掌握项目推进的“进度表”,也能发现落实中的“绊脚石”,为后续建言献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市政协还注重整合提案资源,将每年涉及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提案归类处置,交由相关部门办理,并将提案办理情况纳入专项监督范围。2022年,针对“推进医养结合”的提案,市政协组织委员跟踪监督,推动市民政局、卫健委出台《关于加快医养康养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支持公立医院附设医养中心、民营医院参与养老服务,全市新增医养结合机构35家,惠及老年人2.8万余人。
“民主监督不是‘单向批评’,而是‘双向互动’。我们要搭建平台,让委员、群众、部门坐在一起,共同解决问题。”每年,市政协都会召开为民办实事专项民主监督协商会,邀请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为民办实事项目牵头责任单位负责人,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参加,围绕项目推进情况交流意见、协商对策。
在2023年的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的履职激情被点燃:市政协委员、东港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艳提出“加强水库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增强‘造血’能力”;农工党日照市委会秘书长陈德建议“打通政策壁垒,支持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参与养老服务”;致公党日照总支部委员、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杨琳建议“开发地方特色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群众稳定就业”……
针对委员们的建议,相关部门现场回应、积极互动。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特色岗位设置、监督体系完善、灵活管理措施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公益性岗位精细化管理水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承诺,要“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
“为民办实事,得让民生项目始终在‘阳光下’推进。”这种“委员建言、部门回应”的互动模式,不仅让监督更具针对性,也推动了部门工作作风转变,形成了“共解民生难题”的良好氛围。
硕果累累 以“监督实效”书写民生答卷
“民主监督的成效,最终要靠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来检验。”2020年以来,市政协通过持续深化为民办实事专项民主监督,推动市委、市政府历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均高质量完成,为群众交上了一份温暖的“民生答卷”。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市政协围绕“稳就业、保就业”开展专项监督,推动人社部门出台就业帮扶政策,帮助就业困难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东港区尹衍衍就是政策的受益者。“通过东港区城乡公益性岗位这个难得的机会,我成为了一名网格员,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收入,经济有了较大改善。”尹衍衍的心声,道出了众多就业困难群众的共同感受。2023年,市政协针对公益性岗位管理问题提出“按需设岗、人岗匹配”的建议,推动市人社局完善岗位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公益性岗位提质行动”,全年公益性岗位人员留存率达92%,群众满意度达98%。
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老有所养”到“病有所医”,从“食有所安”到“居有所乐”,市政协始终聚焦群众生活品质提升,推动民生服务不断升级。
在养老服务方面,市政协持续监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全市建成城乡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实现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支持医养结合发展,全市医养结合机构60余家,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5%,让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看病更方便”。
在医疗保障方面,市政协关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动市卫健委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新建成的日照高新区三级医院投入使用,不仅填补了高新区三级医院的空白,更满足了周边群众“看大病、看好病”的需求。
在食品安全方面,市政协围绕“菜篮子安全”开展监督,推动市场监管部门完善快检体系。市市场监管局日照高新区分局新发地市场监管所杨锦华介绍:“从基层监管实践来看,快检不是简单的‘点几样菜’,而是通过数据赋能让监管有的放矢。”
在燃气安全领域,市政协更是将监督工作做深做细。针对群众关注的燃气安全隐患问题,市政协不仅推动相关部门开展“燃气软管更换”行动,为全市居民免费更换金属软管,还聚焦燃气管网整体安全,将《关于推动提升我市燃气本质安全水平的建议》列为重点提案。
从2020年到2025年,六年的时光流转,不变的是政协人的为民初心,延伸的是监督工作的民生维度。为民办实事没有终点,民主监督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起点,市政协将继续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更有力的监督、更务实的行动,让民生福祉的阳光照进每个家庭,让“生活在日照就是幸福”的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