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无休,坚守急诊一线;日夜操劳,只为患者安康。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王海滨———
□ 全媒体记者 张笑梅
凌晨的日照市中医医院急诊大厅,灯光亮如白昼,电话铃声不时急促响起……这里是医院最繁忙的地方,也是生与死交锋最为激烈的“战场”。而急诊科副主任王海滨,已在这条战线上默默坚守了数年。
昼夜不息守一线
清晨7点50分,急诊医生王海滨的身影准时出现在院前急救交班现场。8点前完成急诊科交班后,他立刻投入一小时的急诊病房查房,细致询问每位患者的恢复情况。9点刚过,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急诊重症监护室,逐床查看生命体征、调整治疗方案,直到11点左右才结束紧张的查房工作。紧接着,他还要与患者家属逐一沟通病情,往往要到12点多才能结束上午的工作。
“手机24小时开机,不分节假日,随叫随到。”他笑了笑,说这话的时候,手机屏幕又亮了。
14点,王海滨准时到岗,先巡视急诊门诊把控诊疗节奏,14点30分他再次走进急诊重症监护室,时不时和护士低头交代几句,重点关注病情不稳定的患者。15点半家属探视时间,他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常常因细致沟通而超时。18点,急诊大厅人流稍减,王海滨抬头望向窗外,夕阳正缓缓沉入地平线,可科里“急诊绿色通道”微信群突然弹出消息:“10分钟后到院!孟华(化名),女,69岁,胸痛1小时,血氧饱和度7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他立刻抖擞精神,投入新的急救准备。
转危为安绽笑颜
尽管工作挑战重重,王海滨却始终怀揣着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每当看到患者从生死边缘被拉回,转危为安,他的内心便满是欣慰。
高龄患者周大爷因持续高烧、血尿被紧急送入急诊科。当时患者体温飙升至39℃,口腔出血、意识模糊,生命危在旦夕。王海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患者被火速送进急诊监护室,一场紧张有序的抢救随即展开:监护、给氧、推药……各项操作有条不紊。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王海滨凭借专业判断,初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并果断组织团队抢救。
监护室外,家属心急如焚,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经过一夜奋战,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次日清晨,当王海滨告知家属患者已脱离危险时,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样的成功案例,在王海滨的职业生涯里屡见不鲜,但他从未有丝毫懈怠。他深知,急诊科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团队协作、专业判断和快速反应。去年,17岁女学生小丽误服敌草快中毒,王海滨团队成功洗胃,积极治疗,助其康复出院,再次诠释了生命守护者的担当。
专业筑基聚合力
王海滨对年轻医护人员提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急诊科成员,不仅要具备“团结意识、虚心好学、上进心”的品质,还必须练就全面的业务能力、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出色的沟通技巧。此外,为了持续提升急诊团队的应急处置能力与专业水准,科室坚持每周、每月组织开展系统化培训与实战演练,从危重症识别到多学科协作,力求在每一个环节做到快、准、稳。
与此同时,王海滨也高度重视公众急救能力的普及。他多次带领团队走进各大中小学学校、公交公司等企业、社区,开展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实用技能培训。
“‘第一现场’的抢救或自救至关重要。”他强调,“某些急症进展极快,生命窗口转瞬即逝。如果身边有人能及时、正确施救,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在他看来,急救不仅是医疗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每一个懂急救的人,都是在为生命多铺设一条路。
“急诊科是医院的‘守门人’,急诊人是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夜人’。让每个需要救护病人得到有温度、有质量的救治,这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王海滨的话语朴实却坚定。在急诊一线,王海滨和他的团队用专业、担当和爱心守护着每一位患者。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也是这座城市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