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解锁“工业社区”新密码
——莒县全面提升园区治理服务效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李珊 通讯员 杨琇玥
  在莒县经济开发区“工业社区”服务综合体里,时间仿佛有着不同的流速。
  政务窗口前,审批流程在以分钟计的效率下快速运转;而在职工活动中心,时光却悠然舒缓,瑜伽课上的呼吸声、阅览室里的翻书声、健身运动的酣畅声,共同勾勒出这个新型“工业社区”的独特韵律。
  这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园区。从一站式政务办理到贴心的人才服务,从完善的生活配套到温情的人文关怀,这场以“工业社区”为名的基层治理创新,正以党建为根、服务为脉、民生为本重新定义产业园区的治理服务模式。

破局
从管理到治理思维变革
  莒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于2000年,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从一片阡陌农田崛起为一座工业新城。这片83.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化工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190余家。
  然而,规模扩张的背后,“一区八园”的发展格局在带来产业集聚效应的同时,也放大了管理服务的半径。传统园区“重生产、轻服务”“重管理、轻治理”的弊端日益凸显:服务资源分散,企业办事跑腿多;产业与生活割裂、职工归属感不强;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不足,组织优势难以转化;科技创新要素流动不畅,企业发展后劲面临挑战。
  “我们过去就像救火队,哪里出问题就去哪里,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根源上重构园区治理生态。”建设管理部人员坦言。
  面对共性困境,莒县经济开发区开始系统性探索“工业社区”治理新模式。

创新
产业链上建堡垒 党建做实成生产力
  “工业社区的核心是‘人’,关键在‘组织’。只有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发展优势,才能破解园区治理碎片化的痛点。”莒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尹进华道出了破题的关键。
  创新之举在于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莒县经济开发区打破传统行政壁垒,构建起“县委—开发区党工委—非公企业综合党委—产业链党委—企业党组织”五级组织架构。副处级以上班子成员全部下沉,担任产业链党组织负责人,实现了“一条产业链、一个党组织、一套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
  在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这一创新显现出强大生命力。产业链党委联动12家企业设立“党员安全责任区”,将组织生活与车间安全检查、技术攻关等实际工作深度融合。令人惊喜的是,这套机制不仅未增加企业负担,还使隐患排查效率提升了50%,因流程优化和协同作业,相关的行政检查成本降低了30%。“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在这里得到了生动诠释。
  为彻底破解企业党建“重形式、轻实效”问题,莒县经济开发区大力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目前,全区89%的企业党组织书记由企业高管、技术骨干等管理层担任,确保党建工作能够深度融入企业决策、生产经营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同时,依托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构建纵横交错、条块结合、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基层群团组织,基本实现“三有”企业群团组织全覆盖。年内开展农民工学堂培训、职工心理健康讲座、“爱家暖企”大讲堂等活动20余场次,直接参与活动职工1500余人次,群团组织成为密切职工群众关系的核心纽带和坚实桥梁,让园区充满“烟火气”和“亲情味”。

服务
构建“点单即办”“未诉先办”体系
  变革最直观的体现,是服务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莒县经济开发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职工满意为标准”,打造了“1+8+N”的服务阵地体系:以核心区“工业社区”服务综合体为枢纽,在8个乡镇街道产业园设立服务中心,再通过网格化管理将触角延伸至所有企业。
  “以前办审批手续要到沭东的莒县政务服务中心,感觉时间大部分在来回奔波的路上。”裕米生物科技(山东)有限公司负责人毛家超感慨道,“现在‘一窗受理、集成办理’,效率提高了,在公司门口就实现了‘园区事、社区办’。”该公司年产240万吨的玉米深加工项目从施工到投产仅用半年时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莒县速度”。
  其高效运转的奥秘,在于一套“企业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综合评单”的闭环服务机制。这套机制如同一个高效的“服务市场”,企业通过线上平台或网格员“点单”提出诉求,“工业社区”负责“派单”给相关职能部门,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接单”并解决问题,最后再由企业对服务效果进行“评单”。
  这套高效的“点单”机制,恰恰构成了园区服务体系的坚实基础。而在此之上,服务仍在持续向前端和深层延伸。针对企业各类“急难愁盼”,开发区还打造了“三团一会”专业服务团队,即政策服务团、法律服务团、科创服务团和金融赋能圆桌会议。在定期举行的“金融圆桌会议”上,企业主与金融机构负责人摒弃繁文缛节,面对面直接交流。轻资产融资难、订单融资需求急、技术改造贷款周期长等过去棘手的难题,在这里往往能碰撞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找到破题之门。
  服务的最高境界,是未诉先办。在打造高效“点单”服务的同时,莒县经济开发区更将服务主动靠前,致力于当好发现问题的“前瞻哨”。一方面,针对那些企业未曾提出却在产业升级、人才引育、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共性需求,通过“党委牵头、部门联动、党员带头”成立产业链党员先锋队,建立“定期走访+动态跟踪+联席会商”机制,变“等单上门”为“上门找题”。
  另一方面,精准聚焦“科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整合人才发展公司、产业发展研究院等资源,打造了全省唯一的工业社区科技大市场,将“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主动送达企业。通过常态化组织产学研对接、科技成果路演、链上企业座谈等活动,主动打通高校院所与企业的技术转化“最后一公里”,变“企业找技术”为“平台送服务”。这套“上门找题”与“平台送服务”的组合拳,共同推动政策精准落实、诉求超前响应、难题提前化解。

重塑
温情生态构筑“人才磁场”
  除了服务企业,这场变革的另一个维度是生态的重塑,其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莒县经济开发区深刻认识到,要留住产业,必先留住人才。
  为此,以“筑巢留才”为目标,全面优化园区生活生态。按照“有餐厅、有超市、有健身房、有图书室、有休闲空间”的“五有”标准打造的青年人才公寓,已成为外来青年人才的温馨港湾。功能齐备的职工活动中心,瑜伽室、乒乓球室、书画室、心理咨询室一应俱全,让员工下班后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最具人情味的创新,是面向残疾职工家庭设立的“小草学堂”。从课后照护到学业辅导,再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这一机制切实解决了职工子女看护难题。今年,福利服装厂残疾职工子女考入高中、大学及研究生者达14人。“现在孩子安全有保障,成绩也上去了,这份贴心真正暖到了我们心坎里!”职工王女士感慨道。
  在成功案例的引领与工业社区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建立职工子女服务中心,开发区群团组织积极链接社会资源提供温情服务,共同解决双职工家庭最大的烦恼。
  将“人”留住,不仅需要温情服务,更需要安全稳定的环境。莒县经济开发区将城市社区成熟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引入工业社区,构建了“1+2+2+ N”的警务网格化管理联动机制。核心区被科学划分为1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2名管委机关干部、2名民辅警,同时每个企业设立1名警务助理,形成“微事不出企、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园”的治理格局。
  “我们现在就像企业的‘专属管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领域网格的网格责任民警李兴连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负责的网格内走访,与企业负责人、一线员工交流,及时掌握诉求、排查隐患、化解矛盾。“很多小摩擦、小误会,在萌芽状态就解决了,避免了升级成更大的纠纷。”
  数据显示,这套精细化的治理机制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通过网格员和党员调解室成功化解企业各类矛盾纠纷46起,化解率高达98%;“一区八园”范围内的政务服务热线投诉量同比下降45.7%,企业治安案件发案率降低28.5%,为园区发展营造了平安、稳定、和谐的环境。

成效
治理现代化激活发展新动能
  这场以“温情”为底色的园区治理变革,已在这片热土上结出硕果。
  经济效益是最直观的体现。至2025年10月,莒县经济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突破280亿元。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莒县经济开发区获批创建山东省信用管理典型园区、山东省零碳园区,莒县“工业社区”建设入选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双融双创”创新区建设,园区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发展动能充分奔涌。
  而更深远的成效,在于一种新发展生态的形成。工业园区实现了三大转变:从“管理型”向“治理型”转变,构建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从“分散服务”向“集成服务”转变,实现了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供给;从“产城分离”向“产城融合”转变,让园区成为宜业宜商的幸福家园。
  正如莒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尹进华所说:“工业社区不是简单的‘工业+社区’物理叠加,而是通过治理创新实现‘1+1>2’的化学融合。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下沉型政府,让企业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政府就在身边、服务就在眼前’,让广大职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工作有奔头、生活有甜头’,从而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傍晚时分,落日余晖为莒县经济开发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职工活动中心里渐渐热闹起来,瑜伽室里身影舒缓,图书室内灯火通明。这座曾经机器轰鸣的工业“孤岛”,如今已演变为一个产城融合、活力四射的现代化产业新城。莒县经济开发区的这场“工业社区”实验,不仅破解了园区发展的治理密码,更为县域工业园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温度的鲜活样本。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解锁“工业社区”新密码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