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当前位置:新岚山20250530期 >> 第A4版:要闻
碑廓镇“蚕茧梦”描绘民生幸福新蓝图

  近日,在碑廓镇玉峰岭村的现代化养蚕大棚里,养蚕户张永占正给蚕宝宝添桑叶。棚里,白花花的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在他听来比任何音乐都动听。今年6月,他的新蚕棚将迎来第一批蚕茧。“这一年养三茬,一亩桑园能挣一万多!”老张头掰着手指头算账,笑得合不拢嘴。
  这个藏在山坳里的小村庄,如今,靠着祖辈传下来的桑蚕手艺和乡村振兴的东风,玉峰岭村不仅让村民鼓了腰包,还成了幽尔崮乡村振兴片区的“明星村”。
  一棚“变身记”:从“土作坊”到“现代化”的跨越。玉峰岭村是个传统农业村,70余亩桑园曾是村民的“聚宝盆”,但老旧的养蚕大棚一度成了发展瓶颈。“过去养蚕像‘碰运气’,天气一差就担心蚕生病,收益不稳定。”碑廓镇党委宣传委员梁爱玲介绍,去年村里搭上了幽尔崮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的“快车”,争取到资金,一口气新建7个现代化蚕棚。如今棚内配备自动通风系统,蚕茧产量预计提升30%,首批蚕茧6月1日就能上市。
  变化不止于硬件。村里9家规模养殖户加入“公司+农户”模式,从蚕种供应到技术指导全链条托管。有着20年养蚕经验的张大爷,看着眼前7个崭新的大棚,感叹道:“搁以前,竹木结构的老棚漏风漏雨,喂蚕全靠人力,现在好了,公司派技术员全程指导,一年养三茬,十亩桑园能落个八九万,比打工强多喽!”
  一片“桑叶情”:从“单一线”到“产业链”的延伸。在玉峰岭村,桑叶正织就越来越宽的产业网。除了传统养蚕,村里还盯上了农文旅融合的新机遇:“我们打算开桑蚕研学课,让城里孩子来摘桑叶、看蚕宝宝结茧,再卖点桑叶茶、蚕丝被。”梁爱玲掏出手机,展示着正在规划的研学路线——游客可以走进大棚体验喂蚕,去桑园采摘鲜叶,最后到手工坊制作蚕丝制品。
  这盘“桑叶经济”棋,正是幽尔崮片区“农文旅融合”战略的缩影。这个覆盖7村4672人的乡村振兴片区,坐拥5864亩耕地、6500亩林地,茶桑果蔬等经济作物超4000亩,既有3处红色遗址、2项市级非遗,又有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如今,片区正全力打造玉峰岭未来乡村综合体、东山康养旅居集聚区等六大项目,把散落的“珍珠”串成线:游客可以上午在玉峰岭喂蚕宝宝,下午去隔壁村摘蓝莓,晚上住进山林间的民宿,听一段非遗大鼓书。
  一幅“振兴图”: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蝶变。在幽尔崮片区,“抱团”是关键词。片区统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比如玉峰岭村的蚕棚改造,就联动了农业部门的技术资源、文旅部门的项目规划。“过去各村各干各的,现在片区一盘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片区负责人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机制,去年7个村集体收入呈增长趋势,4672名村民端上了“产业碗”。
  从玉峰岭村的蚕棚到幽尔崮片区的山水田林,乡村振兴的图景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本土的“精准绣花”——用科技升级传统产业,用文化激活乡村魅力,用联动打破发展瓶颈。当村民们的“蚕茧梦”融入片区的“振兴蓝图”,这片土地正用一片片桑叶、一个个大棚、一场场研学,编织着属于新时代乡村的幸福答卷。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新岚山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碑廓镇“蚕茧梦”描绘民生幸福新蓝图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