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笔拖欠半年的3467元莲藕款,在岚山区法院中楼法庭与黄墩镇综治中心的高效联动调解下,迅速解决。最终,李某自愿放弃欠款零头并撤诉,欠款人张某当场支付3000元,双方握手言和。
2024年冬天,张某从李某处购买莲藕,在支付5000元后,余款3467元迟迟未结。半年过去,多次催要无果,李某无奈于今年夏天将张某诉至岚山区法院。
在立案审查阶段,岚山区法院中楼法庭庭长袁野审查发现,此案事实清楚、标的额小,迅速将该纠纷推送至张某住所地的黄墩镇综治中心,依托其“人熟、地熟、情况熟”的基层优势化解纠纷。
黄墩镇综治中心调解员孟祥锋联合村党支部书记立即入户走访,了解到张某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因家中亲人住院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希望能宽限时日并适当减免部分款项。法庭驻庭调解员孟祥锋第一时间联系上李某,将张某的困境和诉求反馈给李某,并多次组织双方沟通。
调解中,孟祥锋从法理、人情、事理多角度耐心疏导。张某的心结逐渐解开,当场表示:“老孟,你说得在理,这钱不能总是欠着。我这就想法子凑!”
李某也体谅对方难处,主动提出:“都不容易,零头算了,给3000元整,咱两清!”
次日,在中楼法庭调解室,张某从贴身衣兜中拿出刚从银行取出的3000元现金,交到李某手中。汗水渗出额头,他的眼神却透着如释重负的轻松。李某清点无误,当场写下收条并提交撤诉申请。
“两清了!”张某长舒一口气。拿着调解员孟祥锋递来的收条,他连声称谢。一场跨越冬夏的莲藕款纠纷,在多方合力下于诉前圆满化解。
“原以为要等开庭、等判决,耗到秋后。没想到,庭也没开,这么快就解决了。”走出法庭,李某脸上的愁云早已散去。
这声“快”的背后,是岚山区法院推动“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的生动实践,中楼法庭精准识别“可调症”,综治中心发挥“神经末梢”优势快速响应、深入疏导,法官与调解员合力释法明理促互谅。一个“联”字,让法治力量精准下沉,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弭在诉前,有力保障了群众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