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不写信的时代我们却被书信打动
  

钟倩
  《朗读者》《信中国》等节目播出后,掀起一股文化清流。不写信的时代,我们却被书信打动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读过孙犁先生《芸斋书简续编》后,我找到了答案,是真情的流露、鲜活的日常。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所匮乏的正是这种文化滋养。
  书信是生活的镜子,是人格的映照。鲁迅就曾说过:“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很多时候,书信也是一种补充。作品中没有读懂、存在疑惑的地方,大都能从书信中找到出口。
  《芸斋书简续编》延续了孙犁文笔的真、挚、朴,“我写到的都是我见到的东西”。也能窥见他对语言锤炼的不变初心,“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尤其是对文学新人和业余作家的扶持。他的书信也是文学的课堂。
  在给冉淮舟的信中,他传授经验,“文章以气为主,当写时不能无锋芒,最好于心平气静时,多做几次修改,这样则义正而词有含蓄,最为妥当,亦经验也”;给白洋淀地区业余作者曹彦军的信中,他传授写法,“学习写作,要‘取法乎上’,不能只看报纸杂志上的文章,要读些好书,要做笔记,要打开眼界,你在农村,生活是有的,就是看书的机会少。在这方面,要大开眼界,然后才有能力,才有办法。没有不多读书就能写好文章的人。”缺点他指出来,优点他会鼓励。读了万振环的小说《虔诚》《菊妹》后,他称赞道:“小说以描写、叙述、对话为主,而构成篇章。在这三方面,我认为你都做得很好。语言不烦絮,叙述简洁,描写也适当,在文字上的修养,你都是有很好的基础的。”
  孙犁对新人的扶持令人仰望。我经常想,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现代人又为何如此津津乐道?或许有件小事能够说明。
  孙犁在给贾平凹回信时,正好手边有一南方赠阅小报,就随手引用一句,却引来一场三年之久的笔战攻击。“现在这些名家,是吃捧奶长大的,只能听好话,从来也没碰见过这个,就火冒三丈,语无伦次。”“他们的文章,也只能做到这些,因为捧奶并不是一种有益健康的食品,吃多了只能使人虚弱。”“病句的纠缠”折射出文坛风气欠佳,更凸显出他的坦荡无伪、崇高正直。
  无论是《书衣文录》《孙犁书话》《耕堂劫后十种》,还是《芸斋书简续编》,他坚持做的是研读书籍。比如,“看《给契诃夫的信》一书,这真是一本最好的作家的传记,从其中我了解契诃夫的为人”。
  铁凝在怀念孙犁时说,“我的心里总是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简单、整洁的居室,昏黄的灯光下,一位面容温厚的老人细心地清洁、修补着残缺的书页,包上书皮,然后题写书名、作者、卷数于书衣之上。常常,他也会对着虚空处叹一口气,写上几行文字……这灯下修书的老人形象,竟是无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个剪影。”
  《耕堂劫后十种》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绝响,我读过其中几本,读得不够精细,但能够感受到跃动着的赤子之心。
  “诗有魏晋风神,声音清越,余喜而录之。”书信流溢人间真情,布衣孙犁永不褪色。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读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不写信的时代我们却被书信打动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