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端午记事
  

于兴兴
  母亲忽然打电话来,问周末是否回家。
  结婚以后,母亲极少打电话要求我回家。在她的传统观念中,女儿结婚后就是婆家的人了,不能再随心所欲地支使了。
  我正奇怪,母亲接着说给女儿做了荷包,如果不回去她就找人帮忙带过来。我这才意识到,原来快到端午节了。
  在单位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日出日落,不知不觉,时光慢慢流逝。如果不是母亲提醒,我或许将在放假前夕才意识到这般重要的节日即将到来吧。
  城市的生活,让我对时节的感知迟钝了许多,仿佛一年之中只有春夏秋冬温度的变化,摒弃了草木的生长、庄稼的收种、时节的变迁。母亲却不同。她是极为传统的老太太,每年的每个节日都像仪式般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古老的传统。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每年的端午节,基本都是农忙时节,正值麦收之时。此时是庄户人家一年之中的第一次收获,也是抢种抢收最忙碌的时节。
  小时候的麦收要比今时忙碌得多,压场、收割、打场、晒麦、扬场、垛草垛……每到黄昏,所有人都累脱了力气,恨不得倒头就睡,已没有多少心思过节。
  母亲却不然。五月初四早上刚起床,母亲就把粽叶、稻草和自家种的糯米淘好浸泡在水中,然后再去田里劳作。晚饭后,母亲就独自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慢慢铺陈好粽叶,从水中把糯米抓到粽叶上摊匀,再放上一两个小枣,方方正正地包好,两个一组用稻草绑好后,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大蒸锅里,就这样无数次重复着,直到一盆糯米全部包完。每每都忙活到半夜。
  也是每年的这天,已经闲置了小半年的煤球炉子又派上了用场。引燃后,放上两块蜂窝煤球,封好炉门,再把装满粽子和鸡蛋的大蒸锅放上就可以去睡觉了。当然,中间母亲还要起床一次,用勺子将锅里的鸡蛋一个一个敲碎,使之入味。五月初五一早,我们就可以吃到黏糯的粽子和带有浓郁粽香的鸡蛋了。
  端午节的重头戏是在过节的早上。吃粽子只是端午节必备的饮食,此外还有一系列的仪式。天不亮,母亲就要起床,采摘艾草、给孩子们拴“五丝”。
  所谓“五丝”,就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捻成一股绳子,拴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等盛夏下大雨的时候才能剪下来,让它随着雨水冲走。
  在那个缺乏饰品的年代,端午节的“五丝”就成为了极好的“手链”,爱美的小姑娘们伸出胳膊凑在一起,比一比谁的颜色更好看。小时候为了好看,特别不喜欢夹杂黑线的“五丝”,只是每年都有。长大后才明白,黑线是庄户人家最常用来缝补的颜色,每家必备,所以成为了“五丝”的“标配”。
  至于艾草,也有讲究。端午节使用的艾草是不能见阳光的,原因至今未明。母亲之所以起个大早,就是为了采摘当天未见阳光的艾草。艾草要插在房门两边,放在大人孩子们的头上、耳朵边和鼻子上,据说可以防止蚊虫往里面钻。当然,孩子们还要佩戴装有艾草的荷包。
  每年的端午节,我都在小伙伴们的羡慕中度过,而他们眼馋的,却是那一大锅粽子。
  从回忆中回过神来,母亲依然在电话那头叮嘱:你这两天留意一下哪儿有艾草,初五那天要早起,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采回来。孩子还没满三岁,不能用五种颜色的丝线,要用五根大红色的丝线捻成绳,五月初一的一大早就给拴上,这个不能等到初五……
  母亲殷殷叮嘱,虔诚地传承着这些古老的习俗,尽管她也不知道原因。或许,这些习俗能传承至今,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母亲们。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端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端午记事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