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刘家湾赶海 巧遇祭海文化
  

郑建灵
  刘家湾,赶海的人群,闪动在万亩沙滩,斑斓着人们的目光。潮湿的海风拂过脸颊,俏皮的浪花吻上我的脚面,小鱼舔舐趾尖。沙砾耀金,波光闪闪。面朝大海,水天一色,无视旁人,深思沉醉。
  年过半百的我,从来没有赶海的过往,总是在脑海中想象着赶海的景象,越过重重山岭,穿过道路纵横,带着赶海的梦,来到潮水退去的万亩海滩。海水毂毂欢唱,渔船归岸,不见了出海的打渔人。
  东一声欢叫,西一声惊喜:“又一个大的蛤蜊”,“小螃蟹,小螃蟹。”童音稚嫩地欢笑。“来这边,捡海螺,看,这只大海螺!”小姑娘甜甜地呼唤吸引我迈动脚步。同往的还有另一个男童,他在沙滩上飞快地跑着,一定是青梅竹马的玩伴。我问:“同谁一起来的?”她指向一个正在忙碌的大沿帽遮脸女人:“妈妈。”看到她手里的海螺,我又好奇:“你自己捡的?”她摇头,我微微一笑,走向她的妈妈。那妈妈蹲在沙滩上,守护两小网海螺。我上前与她搭讪,她说早晨落潮前就赶来,海水一边退,她一边挖。“今天丰收了。”我高兴地祝贺她,她笑笑;“那袋是空的,五元钱一个,买吗?”我摇头。甭问一定是当地人,早起来赶海,汗水兑换财富的夙愿。不禁令我感慨,浩瀚的海洋,瞬息千变,蕴藏取之不尽的财富,只要有足够的智慧,一定会赚得罐满盆满。
  忽一阵锣鼓喧鸣,鞭炮震雷庭。有人大声喧嚷:“庆典仪式开始了!”我疑惑:“什么庆典?”“六月十三是海龙王接女回家日,我们渔民每年都在海边搞祭海仪式,也是渔民的节日。”从网上见过“渔民节”三字,原来是这么演变来的,我顿然释怀。
  奔向人声鼎沸的场面,这里聚集几十支来自各个村庄的渔民,穿戴统一,大都着红色上衣。近前,镀金海龙王惟妙惟肖,端坐在海岸的台阶旁,几十张供桌自东往西一字排摆,供桌上安放香炉,燃起袅袅香火,桌子上摆着各式大饽饽、生猪头、生鱼、生鸡、各种水果等供品(各类供品均贴红花)。更有趣的是,有两张供桌,一头宰好的皮毛干净的整猪、一只皮毛干净的整羊,一齐与各类供品摆在供桌前。鞭炮声噼啪着虔诚,渔民三叩九拜,涛雒镇首届渔民文化节拉开序幕。
  与一当地人交流,原来沿海的村人祖祖辈辈以打渔为生,祭海活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只是今年首次隆重举办庆典仪式,开启当地渔民文化节的序篇。历年的耕海牧渔,对大海的感恩,龙神的崇拜,以求家人平安、渔船安返,渔业丰收的愿景。
  祭海仪式结束,各村的代表队,分别演出拿手节目。一曲《船工哨子》,唱出了出海人的团结凝聚力量;刘家湾的《鼓动天地》,舞出了国泰民安,人心所向的新景象;《渔家姑娘》舞姿曼妙,歌声飞扬舞着海边的地域时光;又一曲《逛新城》舞动了渔民祈望丰收、紫气东升,平安万代的期望。
  回家后百度,原来:祭海是一种古老的风俗,“渔民节”已被国家文化部批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沿海的渔村中传统习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是一个外乡人,不期而遇在刘家湾举行的渔民文化节,浸染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别样的情愫贮留在脑海。仲夏,隔着灼灼热浪,轻敲键盘,书写一段篇章,期待来年再相逢。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百姓写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刘家湾赶海 巧遇祭海文化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