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狮子头的扎制技艺
图片
  

本报记者 谢岩 整理

项目:狮子头的扎制技艺
地点:后村镇石桥官庄
被采访人:李连培、李西春
  图/文:林丽

  “小满”后两日,我跟随东港区文化馆去后村镇石桥官庄,接“大虎”回来(注:“大虎”是石桥官庄人对当地舞狮中北狮的称呼),并对“狮子头的扎制技艺”进行采访。我们顺着两边繁花似锦的613省道西行时,山雨欲来,远山黛影,几许墨色氤氲在山顶上,田野上是大片灌浆饱满的黄绿麦田,展延到极目之处。
  我们跟随李连培老人往村中走去,村庄植被丰茂,夏气蒸蔚。一条东西流向的河水,错落有致的石头房子,让村子气韵灵动。我们步行到一个小院,早早等候着的乐队,“大虎”和村民挤满小院。在“大虎下山”仪式之前,我用了十几分钟的时间匆匆询问了“大虎”诞生的过程。从它的开始“孕育”到“诞生”,约近月余。主要讲述人李西春,“耍狮人”之一,但主持制作“大虎”的不是他,是李见同。李见同用老手法、老原料还原了“大虎”——— 这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活跃在乡村文艺生活里的“萌宠”。大致的工序如下:
  第一道,制坯。以白塘土数筐,过筛除杂石,加水和成泥,然后用一口六印锅,反扣支起,在锅上加泥,糊至3-5公分厚,待干。上泥时可一边上泥,锅下一边烧火,半干后刻样,狮的 眼 、鼻、颧骨刻出来,坯需结实、光滑,便于糊纸。
  第二道,糊纸。1.准备好纸、纱布。纸需柔软、有韧性,不宜破碎,如:棉纸、宣纸、牛皮纸等。
  2.配糊料。选等量的猪血、白灰、黄豆面,量略多;外加朱砂、白矾、红糖、滑石料、鸡蛋、胶等,量略少。把这些料混合后加水搅拌成糊状,备用。
  3.在坯上涂料,再贴纸,糊一层,涂一层,间隔上纱布,边糊边烧火,一直糊到12—15层即可,糊纸时需要粘贴的平整。
  第三道,制作狮子下唇。做一方木架,在方木架上糊纸,同样涂一层糊料糊一层纸,至10—12层即可。
  第四道,组合。用铁丝做好牙,把狮头、狮唇、牙齿三者合为一体。
  第五道,涂漆。共黑、红、黄、白、蓝五色,先用黑色打底,眼睛的刻画是重点,头上六枚红绿旋花,鼻子为三角形,方口,露齿。头顶红绸花,整体形象要做到有威有神。
  第六道,制作身体。用棉槐条子框型成臀部,一根树枝绑在尾巴上,用来控制尾巴。再向外是两层白布做成的虎衣,下层是单衣,一边一件;上层是双衣,只有一件,单衣和双衣用来分隔耍狮人与外层的麻衣,保持一个相对舒适的耍狮空间。麻衣由天然麻丝制成,涂成蓝黄红三色,分绑在以脊背为主线的两侧。这种斑斓的色彩有种爽直的活泼,和北方民间的辣挞天然。
  在交谈中,我逐渐理顺了“狮子头扎制技艺”的传承谱系。据原舞狮队队长李连培老人讲,1934年,本村的李春瑾(约1887年出生)、李克芹等人外出演唱周姑戏,游历到烟台,与当地舞狮的师傅结下了深厚友谊。回村后,他们商量着把师傅请回来,自筹经费学习了“狮子头扎制技艺”,另外村里十多个人学习了舞狮表演。舞狮表演在周围村庄一时名声大噪,不少人前来定做狮子,并学习舞狮。
  后来,李春瑾、李克芹将手艺和表演传于李克万(约1917年出生),接下去的第三代传承人李茂科(1929年出生),是制作眼前这只“大虎”的李见同的父亲。李见同、李传培是第四代传人了。“狮子头扎制技艺”在李姓中一代代传承下来。
  据李连培讲述,这支消逝的舞狮队伍成立于196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大搞文艺活动的产物。后来以春节送戏的形式活跃于乡间。1989年,日照成立地级市时,这只舞狮队还参加了市里的文艺演出。后来这头萌狮经历了24年的辉煌,舞狮队伍于1992年解散,又经历了25年的沉睡,由东港区文化馆出资,由李连培牵头,李见同等人制作,再次重现世间。“大虎”似乎是一块来自六七十年代的时间截片,纹路与质地都折射着当时的审美,与乡间娱乐情趣,活泼爽直,魂魄辣挞。
  随后,村民专门举行了仪式,像嫁女儿一样,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他们把“大虎”抬上车,这时我拟人化的想象“大虎”背井离乡,不仅在空间,也在时间上。从石桥官庄归来的路上,小雨淅沥的下起来,润泽着这块深黝的土地——— 生养“大虎”的故乡。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非遗寻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狮子头的扎制技艺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