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到底该不该感谢贫穷
图片
  

卢绪海
  18岁河北农村女孩王心仪的一篇《感谢贫穷》引发全民热议。如果不是因为作者是一位以707分考入北大的才女,估计这篇小文引不起这么大的轰动。事实上,王心仪文中所描述的,是富起来前的中国人的生活常态。她虽然生长在一个省级贫困县,但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她所讲的贫穷,跟我记忆中挨饿受冻、度日如年的穷苦日子相比,只能算相对贫穷。
  这样的相对贫穷,依然引来了全民大讨论:已经富起来的中国人,到底该不该感谢贫穷?
  答案无非有两个,认同王心仪的认为,贫穷和苦难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让人们更有奋斗精神和进取精神,值得感谢;而反对者则认为,“感谢贫穷”是一碗有毒的鸡汤,贫穷不仅不值得感谢,而且需要大家共同讨伐它、消灭它。
  我们发现,这一次媒体上反对者的声音远远大过认同王心仪的,这从各家媒体的大标题中可窥一斑:
  齐鲁晚报:将贫穷浪漫化并非好事;
  工人日报:感谢贫穷,不如感谢吃苦;
  光明日报:让“感谢贫穷”成绝响也是扶贫的重任;
  北京商报:不要急着感谢贫穷;
  南方都市报: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
  凤凰网:我们要感谢世间万物,唯独不需要感谢贫穷;
  ……
  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是一件好事,没有什么比全社会只有一个声音更糟糕的了。前段时间念错鸿鹄的“鹄”字的北大校长,在致歉时说了句“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招致了更大的争议——— 这位校长否定质疑的价值,从而让他的道歉效果适得其反:你越害怕人们质疑你,人们就越不会放过质疑你!
  所以,当各大媒体一边倒地认为贫穷不值得感谢时,就不能不令人疑窦丛生,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我想起中学时学过的一篇名叫《金喇叭》的寓言。这篇寓言讲的是,有一个英国人来到一个岛国考查民主,获悉当地人在议事时主要靠喇叭声音的大小做决策:当意见出现分歧时,哪一方喇叭的声音大,就听取哪一方的意见。这个英国人认为,这种决策方式非常好,又透明直观又民主。到了开会议事那天,英国人应邀前往议事大厅观摩,结果他发现每当议题表决时,只有富人一方的喇叭在响,没听到过穷人一方的喇叭响。仔细一瞧,他才发现,参加议事的穷人手里根本就没有喇叭!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是不是那些写“贫穷不值得感谢”的人都是些衣食丰足的富人们?而真正的穷人,是不是就像寓言《金喇叭》里的穷人们一样,根本没有发声的机会?
  作为一个资深的“贫二代”,我认为这样的怀疑并不多余。因为我打小接受的教育是,贫穷并不可耻;老师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社会里,穷人总占大多数,站在穷人立场说话的人,代表了进步和正义的力量。那时候的民间故事,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基本都是这样一个模式:如果一家子有俩兄弟,一般都是弟弟贫、哥哥富,那个富哥哥越有钱却越贪得无厌,从而不得善终;而贫弟弟往往因为正直厚道而善有善报,最终过上了幸福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故事不过是统治阶级用来麻醉劳动人民的谎言,毕竟“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可是,这样的故事对于成长在贫困环境中的我,不啻于照亮黑暗的一缕曙光!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它的真实性,并且始终相信做人只要正直厚道,就一定能有苦尽甘来的那一天!
  没有人喜欢贫穷,贫穷也确实需要讨伐和消灭,但是贫不贫穷从来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从来不会因为你不喜欢就离你远去。当我们无力摆脱贫穷的境遇时,贫穷在带给我们麻烦、痛苦、压力甚至绝望的同时,也能教会我们“人穷志不短”:它让我们从小就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骄不躁的作风;它让我们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从容淡定的心态和卧薪尝胆的斗志;它让我们肯吃苦、敢吃苦、不怕苦;它让我们头脑清醒,做事脚踏实地,做人居安思危;它让我们不敢有侥幸投机心理,不敢懈怠大意……
  在这个浮躁的尘世里,那些“富不过三代”的人身上所缺少的优秀品质,我们都能在从贫困环境里走出的人身上找到!
  我们无需美化贫穷,也无需赞美贫穷,更无需“硬把坏事说成好事”,只需简简单单地不忘初心,就可以在该不该感谢贫穷这一问题上做出正确的回答:贫穷,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值得我们感谢!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评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到底该不该感谢贫穷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