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千古一士:
柱厉叔的
图片
  

柳树营

  先秦时期著名的道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列子在其专著《列子·说符》里,有这样的记载:柱厉叔事莒敖公,自为不知己,去居海上。夏日则食菱芰,冬日则食橡栗。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
  这里面提到的莒敖公,就是春秋初期莒国第十二任君主,又称莒敖穆公、莒穆公,其一朝史料无载,但在《列子·说符》里留下了他的大名,而这名留的却是个坏名。
  列子的记载,对于莒敖公与柱厉叔,没有多余的评论,全用白描。只用一段对话,来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曲意表达了事件。先秦人记史,全用极简之笔。对话如下:
  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己,故去。今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辨也。”
  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
  在《列子》以后的历史典籍《吕氏春秋》《艺文类聚》与《太平御览》都有大致的记载,盖出于原文。
  列子最后对此事的评价是:能视为知己的便为他而死,不能视为知己的便不为他而死,这是直来直去的办法。柱厉叔可以称得上是因为怨恨而忘记自己身体的人。
  有资料称,柱厉叔自幼聪慧,熟读诗书,文韬武略,刚直不阿。他在莒敖公一朝,忠心耿耿,敢言直谏,勤于事王。无奈莒敖公昏瞆独断,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国势日衰。柱厉叔虽夙夜霄旰,忧心如焚,多次上书,皆不被纳,还屡遭莒敖公责罚。柱厉叔痛心疾首之余,愤而挂冠而去,隐居海上孤岛。
  当后来莒敖公罹难,柱厉叔得到消息后,毅然决定回莒,其友百般劝之,可柱厉叔心意已决。回到莒国后,他站在护城河的五孔桥上,但见城廓破旧,敖公已亡,已然物是人非,便纵身跳入桥下,除了以死殉君报国,还以此来证明敖公犯了大错。
  对于柱厉叔,这个赴死的方式,带有宗教般的虔诚,也得以完成了他一生最后的高蹈。二
  柱厉叔殉身的护城河与五孔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下,早已无迹可寻。但在其大概的原址上,有史志材料记载,在今莒县图书馆西南的护城河上,原有一石砌五孔桥,即柱厉叔“死报莒敖公”处,后来名之国士桥。
  此桥旧貌原为大块青石砌成,桥长5米,宽4米,上铺石板。桥两侧有石栏杆,又俗称栏杆桥。
  桥西侧原有古碑两方:一为卧碑,传系唐代所立,因年久剥蚀,碑文模糊不清,惟“重修国士桥”三字尚可辩认。一为立碑,其上书颜体“国士桥”三字,款题:“宣德十年重修(1435年)”。
  此二碑稍南还有一碑,碑身完好,正面隶书“国士桥”,系清康熙元年(1661年)知州韩弘度所立。长不足两丈,宽不盈六尺,跨不过五孔,顽石为墩,青石为身。碑身背面上段为柱厉叔传,下段为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写给柱厉叔的五绝:
  国士桥边水,千年恨未穷。如闻柱厉叔,死报莒敖公。
  所以,柱厉叔“死报莒敖公”,成为了后世追仰的胜迹,成为一个独特的人文存在。可见,柱厉叔死后的两千多年里,隔着浩瀚的时空,仍然有后人铭记于他,并且以“国士”盖棺论定。
  遗憾的是,原国士桥在1970年修护城河时拆除了,三方碑也不知所终。1982年,又在此处建长7米,宽30米的水泥桥,仍沿用旧名。

  对于柱厉叔如此的人生思想与这样的生命结局。后人有所争议,正面的观点占据了主流,大都推崇其行为,认为柱厉叔高风亮节,可与几百年后的屈原,能相提并论,被誉为国士。
  在《吕氏春秋·恃君》里,柱厉叔是这样说的:“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而弗往死,是果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人主之不知其臣者也,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厉人主之节也。行激节厉,忠臣幸于得察。忠臣察则君道固矣。”
  从柱厉叔的这段话语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死谏精神殉道者的形象,他是抱着赴死之心,去激发与唤醒那些迷途的人君,振起人君之道。柱厉叔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赴死是值得的,是为了一种纯粹的大道必走之途。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三观。而柱厉叔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春秋之初,在尚礼的时代,忠于国家、忠于国君已经成为士大夫的广泛共识,是基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附着随时奉献生命的牺牲精神,这也是驱使柱厉叔跳桥殉难的最根本动因。
  春秋一世,多有非常之人,诸子百家之外,多的是人间异士,“非常之人能为非常之事”。那是一个人文极其丰厚的大时代,也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用今人的视角看柱厉叔,觉得他一是愚忠固执,二是有极端坚定的表现欲,亦有言曰:柱厉叔中腐儒们的流毒太深了。因为他本已隐居,可以高高挂起,也无需再去殉国,“士为知己者死”嘛。而他以赴死这一生命最高形式,来完成自己的塑造,在今天看来这种死似乎毫无意义,因为春秋以来的历史已经证实了。
  但今天来叙述柱厉叔,应该还是将他放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莒国,这毕竟是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人物,是莒国士大夫阶层的一个典型。无论如何,他完成了个人殉道精神的价值高蹈,这足够了。

  两千五百年前的莒国,当柱厉叔殉国之后,那一定是一个秋天。肃杀的秋风里,一个孤独高傲的人,衣衫蔽旧,一身苍茫,一脸决绝,长立于石桥之上。
  目光悲凉,环望着曾经美好的莒国山河,转眼便山河破碎,一片萧条。
  悲痛,流血的悲痛,自脚下蔓延,在落叶纷飞中,在流水寒碧里,在满目凄凉里……
  只有纵身一跃,才会解散眼前的悲凉与心痛。
  我不知道,当时的莒国莒人如何面对这样一个人——— 柱厉叔,面对他这样的行为,会是怎样的心情?(作者单位:莒县微电影协会)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化】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柱厉叔的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